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书法临摹的几个问题

关于书法临摹的几个问题

书法临摹简论林峰[摘要]: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书法必须要通过临摹,而且临摹要贯穿书法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有人说临摹是书法家一辈子的工作。

然而对于缺乏实践体会的广大初学者,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书法学习培训和学习理论,往往无所适从,虽下了功夫而收效甚微。

本文通过对各种临摹方法的梳理,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体会,将临摹学习中一些原则性和普遍性的方法和要求进行系统地阐述,以帮助初学者建立一套相对科学规范的临摹书法的方法和要求,以期在技术层面让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学者书法临摹创作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书法必须要通过临摹,而且临摹要贯穿书法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有人说临摹是书法家一辈子的工作。

然而对于缺乏实践体会的广大初学者,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书法学习培训和学习理论,往往无所适从,虽下了功夫而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认识和技巧掌握都有一套普遍的原则规律和科学的方法要求。

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多种版本的学习方法,当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但很多为个人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经验之谈和体会,这样对尚未具备自主学习和辨别能力的初学者而言就不见得有效。

如果我们能把各种关于临摹学习的方法要求作一梳理,整理出一套从临摹、创作到风格形成等学书各个阶段的临摹学习方法,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但限于篇幅和水平,只能述其概要,只期抛砖引玉。

二、关于碑帖的选择对于初学者而言,从他接触书法的那一刻起,首先面对的就是碑帖范本的选择。

面对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碑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初学者往往见异思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到最后一事无成、徒费岁月。

所以选择字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来不得半点马虎。

笔者认为选择字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个性化原则。

碑帖选择,关乎审美取向及今后风格、个性语言的建立,所以一定要分析自己的个体条件,特别是自己的审美爱好、笔性和心性等等,要扬长避短,不要取长补短。

因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在学习中,特别是每个关键的学习阶段,都要慎重地做好范本选择。

第二、经典性原则。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取法决定眼光,眼光决定品位格调,品位格调来自经典,对经典的学习是任何艺术不二的法门。

中国书法艺术不同于其他视觉空间艺术,有其相对封闭独立的发展体系和评价标准,其整个体系犹如一棵大树。

以行草书为例,二王系列是行草体系的根脉和树干,而孙过庭、米芾、赵孟頫等则有如各部位的枝干,如果我们直接取法一些个性强烈,风格怪异的所谓经典,则无异于在大树的细枝末节上汲取营养,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

而如果直接学习当代人一些不入流的所谓名家书法,或直接抛开传统和经典搞所谓的创新,这样的学习则相当于在大树旁边的野草或荆棘上汲取营养,这已完全脱离整个系统,定将坠入野道和魔道。

所以学篆必称秦篆清篆,学楷必称唐碑晋楷,学隶必称秦汉,取法乎上,旨趣高远,方能出入风雅,轶俗超凡,此中道理不可不知也。

第三、顺序性原则。

从字体学习来讲,我们一般都认为要从楷书入手,再到行,再到草,所谓先立后行再跑。

对于这种由易到难、先静态后动态的传统的学书顺序应无异议,但我们亦可根据自己个性特点不拘于以上顺序而进行自由选择。

如有初学者特别不喜欢楷书而喜行书,那先由行书入手也未曾不可,只要方法正确,到一定水平后回头再补楷书。

又如一教师让小学生尝试由大草入手,要求学生忽略字形先着眼于线条形态、质感、节奏的训练,再转到篆隶和楷书,据说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选择顺序要与学习中每个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相结合。

另外关于静态书体中篆隶和楷书学习先后的问题,笔者认为初学者的首要训练目标即为熟悉工具、纠正姿势、改变习惯、体会用笔等,特别是尽快掌握毛笔的中锋、铺毫、调锋等动作的敏感度和稳定性,及熟悉笔墨纸的性能特点是能否有效深入学习的关键。

而从篆书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篆书笔法简单,即中锋平动为主,结构也相对单纯,这能让初学者在最基本的技法上打下扎实的基础,以达到所谓初学三立的要求,即立法、立骨、立体,立法则下笔有源,立骨则下笔有力,立体则结字匀称。

有了篆书基础后,再到隶书或楷书,则可解决笔法的丰富和变化。

如隶书是在平动的基础上加上摆动和转笔,楷书则在此基础上再强调提按。

这对以后再选择适宜自己的主攻方向直至最终个性风格的形成,便是有了重大的发展意义,这也符合笔法结构的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如在习篆的同时再辅以说文,则可为以后文字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正如王澍《论书剩语》所云:“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未理其本,随俗乱写耳”。

另外在同一种字体的不同范本选择上,还要注意渐进的问题。

比如以二王作为主攻方向,如果一开始即学《兰亭》、《圣教》往往不易上手。

如先由米芾、赵孟頫或孙过庭入手再到二王不失为较好的方法。

第四、规范性原则。

对于初学者还要特别注意,在很多可供选择的范本中,首先要选择法度严谨、技巧规范丰富、字数相对较多的范本,再者要尽量选用印刷质量好,字口清晰的墨迹本做范本。

三、关于临摹的方法从临摹的方式来看。

古至今临摹的方法不外乎摹和临二大类,摹有“双钩”(勾填)、“响拓”(影书)、“硬黄”(蜡本)等法,临有实临、意临等。

所谓摹即以半透明纸蒙于帖上,按字之大小粗细依样写出,俗又谓之“描红”,所谓“双钩”,即以半透明纸蒙于帖上,用极细笔精心钩出空心字,再填墨,又谓之“勾填”。

所谓“响拓”即以人坐暗室中,从纸蒙帖置于窗洞上,借反面光线透射摹写,俗又谓“影书”。

所谓“硬黄”即将黄蜡在纸上涂匀加热,冷却后罩在范本上摹写,俗称“蜡本”。

而当前我们只要掌握“描红”和“双钩”的方法即可。

纵观现在的书法学习,对于摹的功夫很少有人去下,觉得太麻烦,如要摹也是以描红的方式摹其大要。

其实摹是书法学习中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

摹除了在初学阶段易于使初学者把握字法、字势、章法,可以较彻底地纠正扭转原有的书写习气和动作,同时因以较少的精力去关注字形、字法,而可以有较多精力对点画的外廊线进行观察研究,体会古人用笔动作的细微变化,为以后临的深入积累细致入微的形象信息。

而所谓临,即置帖于左边或前方,对帖临写,这是书法学习的主要方法。

其主要有忠实临摹、分析临摹、印象临摹和综合临摹等方式。

对初学者而言最重要最有效的临摹是忠实临摹,这里重点说明忠实临摹的具体过程(1、准备,2、分析、3、下笔,4、调整)四、关于临摹的阶段书法学习从初学到自由创作最终到个人风格语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采取不同的临摹方法。

关于临摹阶段的分类有很多说法,笔者将其归类为四个学习阶段、四种临摹要求,并针对学习中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提出了配合临摹的四种创作方法和要求,列表如下。

第一阶段为无我阶段。

即初学阶段。

主要目的为熟悉各种书写工具,掌握正确的姿势,纠正、摒除原有的书写习惯,同时建立关于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书法要素的初步概念,能较好地进行集字创作。

此阶段的临摹为忠实临摹,要求书法主体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尽量防止自我意识和原有书写经验的介入,强调唯帖是从,有古无我。

所以临摹方法上可采用“描红”、“双钩”等摹的方法和实临方法相结合,力求准确,肖似。

同时选择相对与古人接近的书写工具,注意对范本笔势笔意、速度节奏、墨法神采的体会,尽可能做到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让主体完全融入帖中。

这是个异常重要,但又相对艰难而长期的阶段,很多初学者由于缺乏足够的耐心而中途放弃。

或者急于进行创作而导致基本功不扎实。

为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为了避免以后出现临得好、创得差、临创脱节的现象,建议已初步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的学习者,可有意识地穿插一些集字创作的训练。

集字创作即先选择范本中尽量有的书写内容,然后把确定好的内容逐个从字帖中找出,碰到字帖中没有的字,也尽量利用其他字的部首进行组合,(当然也可借助工具书,集字字帖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依赖)。

创作时除把单字逐个临准,尽量还要注意章法、行气以及墨法虚实的表达,初步建立对完整书法作品的审美感受。

第二阶段为有我阶段。

经过较长时间忠实临摹的锤炼,学习者原有的书写习惯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眼、脑、手协调性进一步加强,对范本临摹的精确性和熟悉度有较好掌握,并能进行相对熟练的集字创作,主体意识的介入开始有了较强烈的要求,此时可进入有我阶段的学习。

有我阶段的临摹为分析临摹,分析临摹还是以忠实临摹为出发点,是忠实临摹的进一步深入,即对范本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达到拓展临摹深度,而最终达到对原帖烂熟于胸、信手拈来的目的。

同时可以原帖的风格特征、气息格调进行较为熟练的临摹创作,体现的是有古有我,以古为主的特点。

分析临摹中主体以理性的分析介入书法学习,比忠实临摹提出更为严格和苛刻的要求。

主要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总结等方式对范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另外还可通过对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特征面貌的分析、归纳,了解变化统一的规律,从而拓展艺术视野。

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范本的精确临摹、熟练程度和风格特征把握的进一步加强。

此时相对应的创作我们称之为临摹创作。

即对于任何诗文内容基本能以范本的笔法、结字、章法进行摹仿性创作(有人也称为一家式创作),虽个别结字、章法不完全同于范本,但作品的气息笔意则完全是所学范本的面貌。

对原帖的把握已到控制自如,信手拈来的境地。

第三阶段为自由阶段。

此时已不满足于寄人篱下的书写状态,书法主体的自我意识日益膨胀,临摹由忠实摹仿开始转向主观理解与体验投入的印象临摹。

这是寻找自我的临摹阶段,将是迈向自由创作最终建立个人艺术语言的开始。

所以此时印象临摹具有选择性、自主性、多样性的特点,书法主体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性格气质有意识地对范本做出调整和变化,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其取法的对象不再限于某家某帖。

此时的兴趣和视野将努力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展开。

所以此时也是书法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走向将取决于作者的知识水平,审美修养,阅历情性等,所以在学习中不要仅限于技术的操练,更要加强如书法理论、书法史、艺术美学等方面的学习,努力提高审美的品质和格调,而不致于再寻找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中迷失方向。

伴随印象临摹的是自由创作。

这时的创作已到非常自如、随意变化的自由境地。

创作中则会明显带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的特征。

如在创作中夸张或减弱原帖中的某一特征,而营造另一种不同的气息和格调。

从创作能力来讲已是一位相当水平的书法家了。

第四阶段为融通阶段。

这是书法学习的最高阶段。

我们说临摹不是目的仅是手段,而最终建立自我语言来表现自我、创作自我则是书法艺术的旨归。

正如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所以艺术风格、个性语言的建立是所有艺术家的毕生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