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与趣味同行
摘要:只要让趣味与数学教学同行,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永远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就能架起学生快乐学知识的桥梁,就能实现数学教学的优化进行,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激趣换趣调趣增趣留趣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的、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
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趣味教法”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
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文字题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写:”美丽的青青草原上住着一群聪明的羊”。
学生睁大眼睛,觉得很奇怪。
接着我就让他们把这句话缩一下,学生忍不住问我了:”老师,咱们是上数学还是上语文啊?”我没立即回答他,等
到学生们把句缩好了,我就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缩句,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这样一来,通过缩句子不仅让学生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唤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置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星期天组织同学们去春游,如果我们班50人要租车,每辆车只能坐6人。
该租坐几辆车?)”的应用题时,由于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通过列式计算”50÷6=8……2”后,认为应该租8辆车。
对此答案,我并不急于否定,而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弄明白剩下的那俩个人也得需要租一辆车。
然后我又出示了另一道题:如果有17米布用来做衣服,每人用两米,可以做几套衣服?这道题通过列式17÷2=8……1,我就问同学们是不是可以做9套呢?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自主探索并掌握了这不同类型的题。
三、联系实际”调趣”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和生产实际。
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
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
如教学”周长”这一课时,通过联想家中阳台,在安装防盗网时,其中一面不用安装,其他三面用防盗网围起,让学生们算要用多长的防盗网?这时学生们就不会再去求四面的长了(也就是周长),而是只求三边的长度之和。
通过这样的教学,既灵活运用了学到的知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良好评价”增趣”
每位学生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说鼓励的话”真好”“真会动脑筋”“你真棒”等,还可以要求大家鼓掌或插上小红旗,要多赞许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表示祝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后进生往往很自卑,对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最亲切、最柔和、最赏识的目光经常倾注在他们身上,用他们的点滴进步或希望获得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自信的风帆,都能快乐的扬帆远航。
五、课外活动”留趣”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小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正是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我们要紧紧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后,在课后就可以让学生玩买卖东西的游戏,既可以增强计算能力、应用能力,又可在玩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我坚信只要让趣味与数学教学同行,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永远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就能架起学生快乐学知识的桥梁,就能实现数学教学的优化进行,就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能创造学生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