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讲义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使人类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发达,西方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所谓的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2.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革命性质: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提)和实现国家富强、人们富裕(目标)。

思考: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18略。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让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澳门半岛。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1895年,日本强迫请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

1845年,英国租的上海外滩附近837亩土地,设立上海英租界。

《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3.列强过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的原因何在?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从中国内部因素分析: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而前者更是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的不到改变。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提出“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并翻译《天演论》。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的农民斗争
1.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太平天国起义有力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显示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办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1.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中心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洋务事业:
*兴办近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培养人才,发展近代教育,开阔眼界。

3.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具有封建性。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1.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2.活动:
⑴向皇帝上书
⑵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天演论》)
⑶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⑷办学会
⑸设学堂(京师大学堂)
⑹办报纸
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⑴要不要变法
⑵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⑶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1.意义
⑴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⑵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⑶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局面
2.局限性
⑴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⑵对帝国主一抱有幻想
⑶惧怕人民群众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骨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主张。

同年11月,他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众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荣写了《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1904年起,出现十多个革命团体,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定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主义: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他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1要不要一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1911年5月,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发起保路风潮,以四川为最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