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1卷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今年,福建省考生参加全国统一卷考试,采用的是全国课标I卷,由于改卷数据保密要求,有关地理学科质量分析中数据分析部分从略,答题情况也只能从改卷老师得到只鳞片爪的信息,只能开展试题分析,简要臆测答题情况,因此,严格意义上不能称质量分析,只能称试题评析与备考策略建议。
一、试题特点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
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1. 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如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
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
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试题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判定。
该题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 坚持改革方向,引领教学深化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1)体现学科素养立意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关注较少,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试题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试题给出的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如全国I卷第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这些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二、试题解析(挖掘隐性信息,厘清逻辑关系,提高解题能力)1.选择题第1题组该题组以城市绿化景观植被为情境,考察植被类型、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景观分布差异。
第1题考察学生区域认知,学生判断出我国北方就能够得出准确答案。
第2题试题考察人类影响因素,其中显性信息为“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学生若提取“按统一标准栽种”这一信息,则可能得出“景观统一规划”这一隐性信息,再结合“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得出二者目前的景观出现明显差异,选项C “景观规划差异”与前一隐性信息相左,因此得出“行政管辖不同”这一正确选项。
第3题考察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在学生判断出该植被的分布区域基础上,探讨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得出“气温”这一准确答案。
2.选择题第2题组本题组以“德国海德堡印刷业集聚”考察工业集聚效应及分析产业优势。
第3题,造纸,油墨和制版企业属于印刷业的上游企业,这些产业的集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营销成本下降。
第4题,试题显性信息“海德堡印刷机技术革新”即可推出隐性信息“质量优”。
3.选择题第3题组该题组以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为试题情境,考察蒸发量、蒸发量的差异及环境的整体性。
第6题考察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由于该区域为封闭流域,因此,水量平衡公式多年平均降水=多年平均蒸发量,该小题考察地理水循环中水量平衡原理,属于地理主干知识的考察,难度较小。
第7题考察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的差异,题干中显性信息为“我国西北,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图中“坡面、洪积扇、河谷、湖盆”四处空间位置的差异等三项信息,学生结合第6小题,可得出湖面蒸发量最大,再分析图中其他3处与湖面的差异,可推导出影响实际蒸发量的主导因素应该是含水量这一隐性信息,结合图中四处空间位置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出坡面坡度较大,水流速度较快,下渗量较小,并且,该地图示为花岗岩基岩(试题中图例缺少,不够规范,为该试题一道瑕疵),含水量也最少,因此,坡面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8题考察环境整体性问题,题干中的显性信息为“我国西北,气候较干”可得出“该地水资源不足”这一隐性信息,结合试题中显性信息为“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即耗水量进一步增多,减少入湖水量,导致湖中水量减少,湖面水位下降,盐湖面积缩小。
此题干扰性最强的选项为“湖水盐度增大”,入湖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导致“湖水盐度增大”,这时就需要学生获取全面的地理信息了,即题干中“盐度饱和”这一显性信息,学生必须结合化学知识,得出“达到饱和状态的盐水,盐度不可能进一步增大了”这一结论。
4.选择题第4题组本题组以我国葡萄生产农业新技术在生产应用为例,考察学生读图、析图及综合分析能力。
第9题考察学生读图能力。
4幅图为寒冷期丰、枯雪年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膜内气温日变化图。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气温应该较高,排除③④,枯雪年降水少,气温低,气温日变化较大;丰雪年,降水较多,云雨天气多,云层厚,气温日较差较小,因此,选②。
第10题,该图反映的为平均气温,非最低气温,且膜内气温变化由于丰枯雪年的变化而变化,与平均气温曲线变化不一致。
第11题该地气温最高值为北京16时,此时应该为当地午后2时左右,与北京大约2个小时的时差,所以为新疆。
5.第36题本题以中国公司在坦桑尼亚剑麻生产为试题情境,考察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内容,具体分析如下:考察区域认知,如“(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学生必须结合剑麻生产需要的自然条件,对比中国与坦桑尼亚区域差异,再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即“剑麻属于热带经济作物,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我国以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热带范围较小,产地很小;我国经济发达,随着我国航海、汽车产业、光纤产业发展迅速,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考察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及综合思维,如“(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基罗萨位于热带地区,适合剑麻种植;基洛萨是距离首都有一段距离的小镇,劳动力充足且廉价;土地面积广大且价格较低;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
考察地理实践力,即“(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学生必须了解剑麻的基本特点,这在材料当中并没有任何信息可以获取,学生必须从“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热带经济作物一般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叶片含水量大,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区域气候特征,导致其腐烂速度快,另外,原料不容易运输,为原料导向型工业,得出正确答案,即“剑麻生长在热带,叶片的水分含量大,该地温度高,容易腐烂,破坏纤维,影响品质;直接运输剑麻不便且易腐烂,当地就有加工厂,加工后方便运输”。
考察综合思维,即“(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这是剑麻农场兴建对区域综合影响的考察,学生结合西气东输或产业转移部分知识,利用材料信息可得出“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为农民提供保险等保障,增加了就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地区的消费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修建学校、卫生所,改善了当地就医难和上学难的问题”。
6.第37题本题以长白山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为情境素材,考察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第(1)小题。
题干显性信息:“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即低-高-低分布”、“受干扰区优势植物减少”。
据此可判断出的隐性信息为“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进一步推断出“优势植物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即优势植物越多(少数物种获得更多的生长空间)、植物多样性越低(植物种类越少?)”、“因为干扰,优势植物数量少了,这样留给其他植物的空间或资源就多了,因此植物多样性就增加了”等隐性信息,结合图中显性信息阴坡呈现“低-高-低”型格局,为正常规律,阳坡呈现“高-低-低”规律,分布异常,说明阳坡受到了干扰,并且低海拔段数值偏高(说明未受干扰),而高海拔段仍保持低值(说明未受干扰),因此,干扰部位为阳坡低海拔地区。
第(2)和第(3)小题,笔者认为题序最好要调整一下,更符合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事物的局部,逐渐认知事物的整体,从而认识事物分布的差异性”,也能够更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试题效度。
第(3)小题,显性信息“阳坡”、“阴坡”,学生得出隐性信息“阳坡向阳,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高”,进一步推断出,“阳坡蒸发较为强烈,可能湿度较低”这一结论。
第(2)小题“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这一道试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阴阳坡气温(热量)、降水(水分)条件有差异,水热条件(包括蒸发)和植物多样性关联性程度无法确定,题干中确实限定了阴阳坡降水量一样,但是,阳坡的热量、光照更充足,这将促进优势植物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导致植物多样性较低;另一方面,阳坡的蒸发较为强烈,湿度更低,则使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