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思考王卿彧(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社会学系,22113105)[内容摘要] “差序格局”一词出自于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它精辟的概括了当时中国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并且反映出中国人的特殊是交际网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
《乡土中国》于1947年出版距今已时隔66年之久,书中所提到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依旧存在,并且这种格局在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得十分明显,“差序”意识在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依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这种无处不在的“差序格局”对社会的整体运作与发展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它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判断从而决定着每个人的行为交往方式与方向最终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流向与分配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
[关键词] 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社会资源;道德;[正文]一差序格局概述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用简明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西洋的社会就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很清楚不会乱。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是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25-26费孝通认为差序格局是由于初民社会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而西洋社会中的团体格局的形成则是游牧文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在差序格局下人们的社会关系结构式错综复杂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在一个人的社会互动网中除他之外的每个人都是按照差等次序站在这个网中,从这个人的视角看出去,在这些人并不是相同的,因为在这个网中必定会产生距离的远近,距离的不同必定会影响这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交际选择方向或者方式。
差序格局就是社会关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的差序是由于血缘的亲疏产生的,这就是中国乡土社会的最大特点,即血缘情结。
血缘可以维系了一个庞大的家族或者一个村落,在血缘关系中的嫡系最为人们重视,而远亲也会纳入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个人在行动中对待近亲与远亲之间的不同方式就是差序的外在表现,也就产生了“自己人”和“外人”的概念。
[2]血缘投射下的差序格局造成了人的道德差序,即道德弹性,没有固定的道德准绳,所有的标准都是按照差序格局中的远近亲疏来指定的,这就会产生“私人的道德”,于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1]38。
人们在这种差序思想下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私”的,因为人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社会交往互动,在权衡中人们又以自我为重心,因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远远压倒团体意识。
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并非没有团体,只是在所有人都有着差序思想时,在团体中人们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是不对等的,于是人们便产生了“公家”的思想,开始懈怠于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公家”就是自己的利益攫取地,所以“私”是乡土社会中最大的的毛病。
二差序格局下的个体行动与社会资源流动费孝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并不仅仅只是单纯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图示,还是现代中国社会中影响人们行动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出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自然进入了研究者的视域,在这种理解之下,姻亲、利益等不同于差序格局基础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也嵌入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中[3]。
同样,对1949年前后中国社会中稀缺资源配置的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于社会关系模式转型的影响的关注,使得差序格局不仅仅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概念,而且是理解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关系向现代社会关系类型演变的基础。
[4] “自我主义”是差序格局的一部分,在一个人行动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引导作用。
人们都以自我为重心。
以自我为重心的结果就是对利益的过度追求而而置责任于不顾。
在整体社会的差序格局下,人们的行动并不是与帕森斯提出的社会行动理论相同的“行动者不能忽视游戏的规则,因为这些规则对他们的行动内容和行为方式都进行了界定,同时所有追求特定目标的行动者都要履行社会标准化期待所要求的职责”[5],原有的社会标准规范并不是个人行动的核心,而个人行动中的手段也并不是个人完全自觉于社会规范下的。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在计划完成自己的某项目标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来走捷径。
所以在差序格局下人们的行动的原则就是减少完成的路径长度。
“找关系”是差序格局中最明显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中的特殊“理性”,而且这种理性并不是因为社会变迁或者发展而出现的,在中国古代就有这种现象。
“找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个体目标完成的投入而使目标完成时的收益不变,是使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差序格局的每个网线都血缘,可以说血缘是形成差序格局的基础,而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又使血缘之间的网维系的更加紧密以及更加庞大。
差序格局下的社会关系网中的社会资源流动造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结构。
在远近亲疏的等级观念中人们之间交际有着差别,交际中的社会资源的传输的差别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在一个人手握较多社会资源时,这个人会将这些资源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外传输,而这个传输的路线就是差序格局下的社会关系网络,所以他会先将这些资源传向离他最近的人,因为同理距他的人也会像他一样给他传输很大的社会资源,而且距他最近的人也是他最为信任的人。
而距他较远的人则得到的社会资源就会越少,恒量的社会资源在关系网中的散布变多,随着关系网距离的变大,得到的资源就越少。
而较远处的人如果想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时就必须向这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的中心走进,要获得中心位置人的信任或者的以利益付出为代价,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拉关系”。
获得信任的手段包括血缘关系,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已是一个深入彻底的社会化的结果了,“血缘情结”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资源传输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客观上的人的能力,而是以主观上的关系,这样就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固化,从而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内部世袭和封闭,最终造成了社会整体上的不平等。
以“关系”为先的思想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有很大影响。
距离教育系统控制中心近的人,他的儿女获得的教育资源就会越多,那么他的儿女今后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就会很大,工作所带来的还有报酬和声望。
这样一来他的儿女与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相同,就可以为后代提供同样多的教育资源。
代代相传的除了人们可以看见的财产,还有无形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
影响“关系”的除了最重要的血缘之外还有金钱。
现代社会的差序格局中不仅有着血缘连成的关系网,还有用金钱连成的关系网。
人们对金钱欲望膨胀使金钱的作用已经扩展到方方面面。
在金钱交换的基础上人们搭建了信任,从而加近了人们交往关系,是各自手中的社会资源更好的相互传输交换。
这样以来,社会财富的流通又会聚集在上层之中,就会形成社会的贫富差距。
在差序格局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行动影响着社会资源流动,而随着社会资源的流动又会形成新的差序格局从而社会的结构变成了差序格局。
三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对“道德”一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制裁。
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是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1]31。
费孝通认为,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 所以, 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去理解他们社会的道德体系。
宗教的虔诚是支撑行为规范的力量。
神是团体的象征, 作为团体的代表———神是无私的, 于是在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就有了权利的概念和宪法的观念。
因此, 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 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法制的力量[6]。
而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的道德体系是“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所以产生了现代社会中“骂着腐败心里却想腐败”道德现状。
由于差序格局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网有伸缩性,人们都是根据差序格局中的远近亲疏来行动的。
行动中除了受利益目标的制定,还有意识中道德标准的约束。
对于道德标准的制定,每个人心中也存在着差序格局。
由于“自我主义”的思想,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是随时改变的,对道德的解释就是对自身行为的肯定。
而对于出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道德评判,就要根据这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中所占的位置了。
评判自己家人时就会向好的地方想,而对于陌生人则不同。
在道德评判中,人们并不是先有了一个标准的道德准绳概念再去评判行为是否合适,而是现有了对“位置”的概念,再去制定相对其位置的道德标准然后再去衡量行为是否合适。
在义务与权利方面,人们对于权利的偏重远超于义务。
差序格局中人们自己的位置可以随时改变,当为了自己家庭的利益而损害了团体的利益时,从家的角度看是“公”,从团体的角度看是“私”。
所以虽然人们说着团体为“公家”,而实际上却把“公”给了自己的“小家”,因为在他从小家的角度看他是“公”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中是没有个人对团体的义务的概念的。
“孝、悌、忠、信”是中国古代中“仁”的标准,而细细观察其中的每一个的内涵,没有一个是个人对团体的道德标准,“忠”也并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君王,为了自己的事业。
“小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而且对现代社会的总体发展有影响作用。
而在中国现代的家庭中也有差序格局的特色。
“孝”是中国家庭最大的伦理特色,而在西方社会的家庭中并没有“孝”这种强烈的道德特色。
随着计划生育制度的颁布,中国家庭规模急剧缩小,独生子女使父母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全部贡献给一个孩子,使中国家庭并没有产生向西方家庭的“权利”和“资格”的意识。
由于中国家庭中存在长幼差序的权力分布,所以每个人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尊敬长辈是道德传统,而长辈对家庭事务的掌控权力较大,服从便是小辈的道德准则。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至今依旧存在,男女不平等在现今的中国家庭中依旧有所体现,“服从”依旧是家庭道德中对女性的要求。
四总结“差序格局”的提出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国外了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的资料。
“差序格局”是中国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于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依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杨中芳.情与义:中国人真是重情的吗.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情感与信任.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2001[3]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