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D《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 D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5题,共10分)1.人们从每天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中总结出“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的普遍性命题,遵循的是()A.抽样—推论原则B.经验归纳原则C.演绎推理原则D.假设—检验原则2.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人口普查都属于()A.同期群研究B.同组研究C.趋势研究D.横向研究3.在社会研究的初始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A.选题与研究设计B.开展实地调查C.设计问卷D.撰写研究报告4.测量层次按精确度由低到高,依次为()A.定比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类测量B.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C.定距测量——定序测量——定类测量——定比测量D.定序测量——定类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5. 在利用现存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时,所依据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单位与结论的分析单位不一致,这种错误是()A.层次谬误 B.抽样方法错误C.系统误差 D.抽样误差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4题,共24分)1.自变量与因变量2.分析单位3.操作化4.总体与样本三、简答题(每题6分,5题,共30分)1.对社会研究可以进行哪些分类?2.抽样调查的特点?3.选择研究问题时所依据的标准。
4.信度与效度有什么关系?5.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四、应用题(每题9分,4题,共36分)1.调查100名工人和100名教师的收入,得到下列资料,问:工人组收入的差别与教师组收收入工人数教师数300 30 20400 20 30500 30 40600 20 102.某工厂车间共有40名职工。
请从第7名职工开始,运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7名职工作为样本,并说明等距抽样的基本步骤。
3.试析问卷调查的优点与不足?4.在下列研究案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9分)案例1:在研究城市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其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于是,研究者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结论说:“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更容易犯罪”。
案例2:研究人员发现,愈穷的村生育率愈高,由此得出结论:愈穷的农民生育愈多。
案例3:某项研究发现,干部中患神经衰弱的多于农民。
有人由此推论:农村的干部比率愈高,神经衰弱率愈高。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 D 答案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5题,共10分)1.B;2.D;3.A;4.B;5.A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4题,共24分)1.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或背景变量,比如性别、年龄、民族等;而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2.分析单位分析单位,也叫分析基本单元(Unit of Analysis),是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
常见分析单位有: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3.操作化概念的操作化过程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测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最为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操作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1. 概念澄清与界定1). 列出其他研究者对这一概念所下的定义。
2). 对各种定义进行分类,找出共同的元素。
3). 决定一个定义:直接采用一个现成的定义或在现有定义的基础上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定义;2. 发展测量指标1). 列出概念的维度,2). 建立测量指标4.总体与样本总体通常与构成它的元素(element)共同定义;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也称为分析单位。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三、简答题(每题6分,5题,共30分)1.对社会研究可以进行哪些分类?答:从研究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从研究的目的上看,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按照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从研究的方法上看,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从研究的时间尺度上看,可以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2.抽样调查的特点?答:首先,它只对总体中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调查,因此比普查要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
其次,由于调查规模有限,因此抽样调查的内容可以比较广泛和深入,并且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较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概括。
再有,由于采用了科学的抽样方法,研究者可以将抽样调查的结果推论到总体。
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3.选择研究问题时所依据的标准。
答: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选题标准(1)重要性(Significance),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2)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3)可行性(Feasibility)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4.信度与效度有什么关系?答:信度与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
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其次,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再有,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5. 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答:抽样精度是影响样本规模的首要因素。
抽样精度越高,样本规模也越大。
对较大总体,在给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样本增大并不会带来精度的线性增长。
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
给定抽样精度,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规模也越小,代表性越好。
此外,研究者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研究计划要使用的时间长短对样本规模都会有影响。
四、应用题(每题9分,4题,共36分)1. 调查100名工人和100名教师的收入,得到下列资料,问:工人组收入的差别与教师组收答:变异系数x 工人=440S 工人=111.35x 教师=440S 教师=91.65CV 工人=111.35/440>CV 教师=91.65/440,所以工人收入上的差异程度要更大一些。
2.某工厂车间共有40名职工。
请从第7名职工开始,运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7名职工作为样本,并说明等距抽样的基本步骤。
答:(1)建立抽样框,即给40名职工中的每个职工按照顺序编上号码;(2)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即第七个为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3)计算抽样距离。
K=N/n=40/7=5.71,也就是说,抽样距离为6.(4)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
从指定的第七个元素开始抽取,每个6人抽取一人,选入样本的号码依次为:7,13,19,25,31,37,37,3.3.试析问卷调查的优点与不足?答:1.问卷调查的优点。
收入 工人数 教师数300 30 20 400 20 30 500 30 40 600 20 10第一,问卷调查可以面向众多的调查对象搜集信息。
第二,如果面向同样规模的调查对象搜集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要比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或实验法等节省资源。
第三,问卷调查通常具有较好的匿名性。
第四,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要比其他一些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为标准化、规范化。
第五,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比使用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便于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
2.问卷调查的不足。
第一,问卷调查通常预设,研究者可以找到具有效度与信度的测量指标,但很多指标并不具有绝对的测量效度与信度。
第二,问卷调查通常是以研究对象能够一致地理解问卷内容为前提的。
难以保证每个研究对象对于问卷的理解是一致的。
第三,问卷调查事实上假定调查对象愿意回答研究者的问题,而这一假定恰恰是个成问题的假定。
第四,问卷调查事实上难以完全控制调查对象对于问卷的回答不受调查情境的影响。
第五,问卷调查实际上假定研究对象的回答是真实的。
有些研究对象由主观、客观的原因不说真话的情况常常存在。
第六,问卷调查实际上假定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分析,能够发展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经验世界的规律性,这是很多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的重要原因。
但很多时间只能得出社会现象的部分的、表层的、静态的认识。
4.在下列研究案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案例1:在研究城市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其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于是,研究者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结论说:“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更容易犯罪”。
答: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作为社区的城市,结论是关于流动人口(群体),流动人口并不一定具有更高的犯罪率,推论不正确,犯了层次谬误。
案例2:研究人员发现,愈穷的村生育率愈高,由此得出结论:愈穷的农民生育愈多。
答: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作为社区的村,结论的分析单位是农民个人,推论不正确,犯了层次谬误。
案例3:某项研究发现,干部中患神经衰弱的多于农民。
有人由此推论:农村的干部比率愈高,神经衰弱率愈高。
答: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基本分析单元是干部群体,结论的分析单位是作为社区的农村,推论不正确,犯了层次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