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

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掌握灸法的分类、操作技术、注意事一、灸法的概念,又称灸,攻法,火法。

《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

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

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

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

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二、灸法的特点1. 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根据《内经》的记载,灸法可以治疗寒性腹痛腹胀、泄泻等;治疗气血不足、亡阳虚脱等;治疗局部瘀血肿块等。

此外,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还指出,灸法特别善于祛风,治疗。

古今某些医家认为,灸法还可以治疗热证。

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针刺操作不慎,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灸法在这方面要安全得多。

而且,灸法在操作技术方面,也较针刺简单,容易掌握。

因此,历史上很多中医都常用灸法治病。

3.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某些出血性疾病,不能用针刺治疗,用针刺治疗往往出血不止。

这时,可以采用灸法治疗。

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

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

艾炷灸根据隔不隔药物,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又分为灸后化脓留瘢痕的化脓灸和不化脓、不留瘢痕的非化脓灸;间接灸根据间隔的药物又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等。

艾条灸按操作方式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悬起灸又有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之分;实按灸又有太乙针、雷火针、百发神针、三气合痹针之别。

[]1. 艾灸类2. 非艾灸类· 艾炷灸· 灯火灸· 艾条灸· 黄蜡灸· 温针灸· 桑枝灸· 温灸器灸· 药锭灸· 药捻灸· 电热灸· 阳燧灸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一般灸法和化脓灸法的灸感往往不同。

[]灸感与疗效亦有密切的关系。

[]二、灸量1. []2.灸量原则施灸数量,原则上要足,火足气至适度而止。

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

正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所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除了灸量充足而适度之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与年龄、施灸部位、所患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

[]3.施灸疗程三、灸法补泻 1. 从灸法操作分补泻~~~~~~~~~~~~~~~~~~根据《灵枢·背俞篇》记载,“毋吹其火”的灸法操作为补法,“疾吹其火”的灸法操作为泻法。

[]2.从灸法作用分补泻~~~~~~~~~~~~~~~~~~从艾叶的功能,灸法的作用来看,灸法以温补为主,多用于虚证、寒证。

但灸法也有泻的作用,可用于实证和某些热证。

如隔蒜灸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逐瘀排脓的作用,可用于外科痈疮肿疖、腹中积块。

《医学入门》说:“寒热虚实,皆可灸之。

”因此,灸法的主治作用十分广泛,除了能治虚证、寒证之外,还可以治疗实证和某些热证。

主治作用适应范围1.疏风解表温散寒邪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2.温经止痛活血逐痹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肘劳3.回阳固脱升阳举陷壮阳益气亡阳虚脱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漏;阳萎、早泄、遗精、遗尿、神疲、乏力、自汗4.清热解毒消瘀散结外科痈疮疖肿初起、疮疡久溃不敛、阴性疮疡、瘰疠、鼻衄5.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病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体位体位宜平正舒适,便于准确定穴,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

二、施灸顺序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三、部位宜忌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

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位,选用时应从实际出发,不必拘泥。

若需施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四、病情宜忌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病症,应慎用灸法。

五、施灸注意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衣物的烧损。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小水泡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涂龙胆紫药水。

教学参考一、历代医家论灸法 1. 王焘论灸法《外台秘要》卷十四说:“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说:“故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知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灸风者,宜从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寒湿者,宜从多以至少也”;“其手足外皆是阳脉也,不得过于二壮;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风寒之所结,灸之务欲多也”;“背之重厚,灸之宜多”;“衰老者少灸,盛壮肥实者多灸”。

2. 窦材论灸法《扁鹊心书》说:“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扁鹊心书》说:“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之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食窦穴)、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 3. 闻人耆年论灸法《备急灸法》说:“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

”4. 高武论灸法《针灸聚英·卷三·艾炷大小》曰:“《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

《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根广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

……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

王节斋曰:面上艾炷须小,手足上则可粗。

”5. 杨继洲论灸法《针灸大成·诸家得失策》说:“疾在肠胃,非药铒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针灸大成·灸疮要发》说:“《资生经》云:《下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

《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遂发。

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龟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气血,不可一概论也。

有复灸一二壮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相助。

”《针灸大成·灸后调摄》说:“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事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

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

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

”二、灸法的应用举隅 1. 高血压萧某,女性,49岁。

患高血压病十余年,曾一度有卒中先兆,四肢麻木,步履不便,颈项强痛,言语蹇涩,血压206/146mmHg,经灸足三里、绝骨各七壮,使发出灸疮后,言语逐渐清晰,行动亦恢复正常。

(《中医灸疗集要》453页) 2. 支气管炎应用艾炷隔姜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3例次,显效率为50%以上,总有效率为85%,选用穴位为大椎、定喘、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灸治时间在夏季“三伏天”,每穴灸3壮,每周灸3次,共灸12次。

(《中医灸疗集要》459页) 3. 支气管哮喘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238例,其中虚寒者150例,有效70.8%,好转12.5%;实热者88例,全部有效。

治法:虚寒型取大椎、膏盲、天突、膻中、哮喘(在第七颈椎旁开一寸处),偏肺虚者加肺俞去哮喘;偏肾虚者加肾俞。

实热型灸取天突、中脘、大椎、肺俞;针尺泽、内关、列缺、风门、气海。

操作:艾炷直接灸7~9壮,如病程较长可灸10壮。

灸后,贴以小膏药,每日换1次,任其化脓自愈。

(《中医灸疗集要》465页) 4. 泄泻应用神阙穴隔盐灸治疗水泻748例,每次灸5~10壮,每日灸1~2次,痊愈680例,占90.9%;好转40例,占5.3%;无效28例,占3.8%,一般灸治2~3日多可治愈。

(《中医灸疗集要》481页) 5. 痢疾应用艾炷隔盐灸神阙穴,治疗急性菌痢36例,临床治愈33例,好转2例,无效1例,痊愈病例治疗次数平均为7.8次。

(《中医灸疗集要》485页) 6. 癃闭隔盐灸治疗产生尿潴留17例。

方法:先将炒熟食盐填入脐孔,上置葱饼(葱白捣成泥状,压成约0.3厘米厚),然后将艾炷压在葱饼上,点燃施灸。

待有热气入腹难忍即有便意。

小便自解后。

可隔日再灸1~2壮,以巩固疗效。

结果:灸1壮自解小便者10例,2~4壮者6例,7壮者1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