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思想诠释吴琼刘学义/著1.黑格尔哲学概况欧洲哲学史上的四位大师级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得、黑格尔○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条件黑格尔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时代,亦即法国革命的时代。
早在17世纪中叶,荷兰就取得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地位。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早在1688年完成,建立与贵族妥协的资产阶级政权。
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法国革命时期达到高潮。
黑格尔是当时德国封建实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却比较软弱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哲学家。
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的原因及具体表现:○1当时德国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2农民没有得到解放,技术和工商业不发达。
○3经济上的落后性决定了政治上的不统一。
○2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来源○1古希腊唯心论与黑格尔哲学爱利亚学派------否认生成或变化和多样性的真实性他们说:唯一的真实是“有”。
唯“有”在,而“生成”是虚无,是一种幻觉。
“有”是“一”,而唯“一”在;“多”是虚无。
爱利亚派的哲学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而否认它是真实存在,否认它的真实性。
不管什么存在、生成、多样性、运动等等,都只是显现。
综上课得出:第一、在者不实:第二、实者不在○2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共相、理念是普遍性的东西是世界的绝对基础。
世界中的事物是共相或理念的复制品。
这些复制品是根据上帝铭刻与质料之上的理念的印象制造出来的。
柏拉图所谓的“质料”是无形式、无特点、无规定;它是虚空,是事物的无形式的基质。
这种思想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客观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3亚里士多德压力是多德提出质料和形式相结合的理论。
他得形式相当柏拉图的理念,都是共相。
但是他否认形式、理念、共相在一个与现世分离的世界中友其独自的实存。
例如:金子是黄色的,这里的“黄”是没有离开金子的独立实存的。
因此,共相不像柏拉图所色相的那样有其与事物分离的实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与形式相结合时,形式在逻辑上是在先德,质料在逻辑上是其次。
亚里士多德关于“潜能”和“现实”的区别学说;黑格尔的“内”与“外”或“在”与“自为”。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在其自身中是无,但却可以成为任何事物。
它成为何物取决于加于其上的是什么样的共相或形式。
例如:把质料加上白、蛋形、硬、可食等共相,我们看见的就是一个蛋。
这样,质料自身确实是无,但它却潜在的是一切事物。
因此,存在有一个从无形式的质料底层直到无质料的形式的顶层的连续的等级尺度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体系都是发展的理论。
发展并不包含某种完全新的东西的出现。
对亚里士多德说来,发展是从潜在到实在的变换。
对黑格尔来说,发展是从内在到外在的过程。
从亚里士多德对这些名词的运用看,纯质料是潜在,而纯形式是真实。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顶点是绝对无质料的形式,该绝对形式就是亚里士多德所称的上帝,因为形式是所有存在无的源泉。
这个纯形式不包含任何质料,它的内容就是它自身。
○2近代哲学与黑格尔哲学○1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关于肯定就是否定的思想对黑格尔的影响很大。
肯定一个事物在一定界限之内就是否定它在这些界限之外。
例如:说一个东西是棕色的,就是说它不是粉红色的。
黑格尔原则:去否定就是去肯定。
黑格尔关于无限学说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斯宾诺莎。
成为无限意味着成为没有限制;成为有规定的即是成为有限的,因为规定就是限制。
这样得出一个结论:无限就是无规定。
○2康德○3费希特费希特的“自我”与“非我”理论对黑格尔的影响很大。
在费希特看来,客体即“非我”是主体即“自我”的产物黑格尔吸收了费希特正、反、合的辩证法思想。
费希特在他的知识学里面讲得三个基本命题就是正是提出正题,反题,合题。
第一个正题就是“我”。
我等于我就是同一律的原则。
第二个命题,反题,自我建立一个非我来同自我对立。
这就是矛盾律。
第三个,到自我中建立了部分的自我而与部分的非我的对立。
这就是充足理由定律。
○3黑格尔哲学的体系《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论,逻辑学位全体系的中坚,第三部分为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的逻辑学包括三个方面: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存在论包括三个方面:质、量、度。
本质论包括三个方面:本质,现象,现实。
概念论也包括三个方面:主观,客观,理念。
2、黑格尔的存在论黑格尔的逻辑体系是从理念自身推演出来的。
而不是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申出来的。
他把思维的一切规定和规律,都说成是有思维自身建立的,而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按照黑格尔的划分,存在论的特点在于,范畴的直接性和概念潜在性。
所谓范畴的直接性,是说在存在论里的范畴是直接呈现着的,自己表明着自己,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别的范畴作为中介。
所谓概念的潜在性,则是说在“存在”里具体概念或绝对理念还是潜伏的状态,他得丰富的各个环节各个特征还没有展开和显示出来。
质、量、度○1质质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一是纯存阶段,二是有限的存在阶段,三是自为的存在阶段。
纯存的存在阶段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应以“纯有”作为开端。
“纯有”,并不是指客观事物的有或没有,也不是人思想中的有的概念,而是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粹抽象的“存在”的概念。
纯有事一种“不可感觉、不可直观、不可表象的而是一种纯思”。
黑格尔认为,“有过渡到无,无过渡到有,为变易的原则”。
有限的存在变易中有与无的矛盾,会产生出结果来,变易于是就过渡到有限了。
有限的存在是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存在。
限有是对纯有的否定。
黑格尔认为,包含“有限”与“无限”于其自身的就是“自有”。
黑格尔从有限中引申出无限的概念,就无限而言,他首先提出,有所谓真正的无限和坏得无限。
坏的无限就是在实践里的无限延长,在空间的无限膨胀,然而始终没有离开有限的范畴。
有限性只是对自身的超越,所以有限性中包含无限性,包含自身的它物。
自为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具有现实性、理想性、无限性、否定之否定的属性。
自为的存在是纯存在和有线存在的统一。
根据黑格尔自为的存在有三个范畴:一、多、斥力和引力。
“一”就是自己和自己相关,在自己之外在没有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的意思。
同时应该说一时自己排斥自己,从该意义上说一又是有区别的。
里已经含有建立其自身为“多”的必然性。
“一”之自身的统一性,也可以用引力与斥力的关系来说明,这里所谓的“斥力”就是“多数的一”,仍然没有超出“一”自身,因此本质上久是引力。
“多”就变现为引力。
○2量黑格尔认为“自有”发展到了“排斥”和“吸引”的阶段就达到了“质”的顶点。
量包含:纯量、定量、和程度。
纯量所谓“纯量”是还没有界定的量,“纯量尚没有界定”例如;空间是“纯量”;但是从空间中取一确定的线段如“10里”就是“限量”黑格尔认为,量有两个方面:一是连续之量,一是分离之量。
就量的自身统一来说,它是连续的量:就量自身包含的单位来说,它便是分离的量。
例如:一百个人可以说是分离之量(个人分离),但又是连续之量(都是人)。
定量分离之量,构成了有限之量,因而量就过渡到了定量。
限量分离成许多特别的量,每一限量自成一单位,区别在于他得单位,这样量就发展为数。
限量就是有数的规定的量限量又细分为“数”、“外延量与内含量”、“量的无限”。
数有两个方面:一是计算之数,规定量的数;二是计序之数(等级、度数)是质的数。
就数的连续性来说是“单位”,就数的分离性来说,是“数目”。
数的计算程度,黑格尔认为,程度主要是讲限度与定量自身的全体是同一的。
在量的方面,有多大的限度,就有多大的定量。
就限度之广度来说它是一外延量,就深度说它是一内含量。
外延量标志着限度的多重性,内含之量标志着限度的简单性。
例如;以温度计来说,一定程度的温度是一内涵之量,同时必定有一外延之量(水银柱的某种扩张程度)与之相适应,而且这种外延之量随着内涵之量的升降而升降。
○3度度是有质的定量,它本身包含着质与量的统一。
换句话说就是,它即具有规定性又具有直接性的定量。
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着得东西,都有一个度。
度黑格尔把它分为三个方面:一“特殊的量”二“实在的度”三“本质之变”特殊的量“特殊的限量”一物在此“特殊的限量”范围之内事此钟质,而在此范围之外,则是另一种质。
“特殊化的度”“度”扬弃了“限量”的“莫不相干”的特性,就叫做“度”的特殊化。
意思就是使增减着得量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度中的自为之有”把上述共变关系中的双方作为一个东西的两个因素来考虑,就是“度中的自为之有”例如:用时间与空间两因素说明速度,这里的速度就是“度中的自为之有”实在的度这一部分黑格尔阐述了关于量变和质变的理论。
本质之变这是度的最后一个范畴,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度”到“本质”的过渡问题。
为克服由“度”到“无度”,复由“无度”到“度”的“坏的无限”,就得在“度”与“无度”之间寻找不变的“底层”。
质变只是状态的变化,而不变的是本质。
3、黑格尔的本质论这部分黑格尔阐述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黑格尔指出,在存在论的范畴内,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矛盾只是“潜在的”尚未实现出来。
但是“本质论”的范畴之间不再是过渡,而是不可分离的相互联系在一起。
黑格尔把本质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本质自身、现象、现实○1本质本部分讲本质自身内部的反思即关于矛盾规律的思想。
本质论首先讲得是映现的关系,也就是讲通过,曲折的间接的过程来认识一个东西。
例如:认识光时通过镜子的反射而认为到的。
本质自身的反思范畴包括:同一、差别、根据等同一黑格尔认为,本质论中所谓自身联系或自我映现,也就是统一性。
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同一,1、抽象的同一,脱离了差别而片面的坚持同一2,、具体的同一,把差别包含于自身之中的同一。
差别黑格尔认为,“纯存在的展开”是“质”和“量”,而同一这个范畴的展开却是“差别”。
第一种“绝对差别”也就是说在甲和非甲的绝对差别中,构成差别的东西是单纯的非。
第二种“杂多”它的基本意思是说在“绝对的差异”中,“同一”包含“同一”自身和“差异”,两者各自成为一个整体或全体。
这样,两者就成了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东西,而“杂多”的意思正是指这种彼此漠不相关的差异。
第三种“对立”他认为杂多的东西彼此漠不相关,这就是“无差异”,“无差异”与“差异”正是“对立”。
对立意义上的差别是“本质的差别”——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差别。
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它物;也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
黑格尔说:“对立是同一性和杂多的统一;对立的诸多环节在一个同一性中表现为杂多,,因而成为对立的。
对立的进一步发展是矛盾,每一方只是就另一方的存在而言才存在,就此而言,每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但它又是就另一方的非存在而言才存在,就此而言,又是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