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马克思吸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主要是()A 辩证法B 唯物主义C 价值论D 阶级斗争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⒊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社会实践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 科学发展观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董仲舒:“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 形而上学观点B 唯心论观点C 辩证法观点 D唯物论观点⒌人的存在方式是()A 时间B 空间C 实践D 运动⒍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 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改革C 科学技术D 社会精英⒑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B 家庭关系C 政治关系D 分配关系⒒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 商品和商品的对立B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C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对立⒓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通过()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B 改进劳动技术的结果C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 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⒕某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是40万元,其利润率是()A 20%B 40%C 200%D 50%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具体劳动时间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B 剩余价值学说C 商品二要素D 市场经济理论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A 相对过剩B 绝对过剩C 周期性D 不可避免性⒙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⒚()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A 《共产党宣言》B 《德意志意识形态》C《法兰西内战》 D 《哥达纲领批判》⒛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 C2 A3 C4 A5 C6 C7 A8 B9 A 10 C11 B 12 D 13 B 14 B 15 C 16 A 17 A 18 C 19 A 20 B⒈马克思吸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主要是()A 辩证法B 唯物主义C 价值论D 阶级斗争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D 可分性⒊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A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D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 观察实验方法B 逻辑推理方法C 矛盾分析法D 归法演绎方法⒍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社会实践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 科学发展观⒎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A 实践B 时空C 运动D 发展⒏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⒐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阶级斗争B 改革C 科学技术D 社会精英⒑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 B哲学、道德、逻辑C艺术、法律、科学 D小说、诗歌、戏剧⒒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B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C 社会精英的历史作用D 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⒓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关系中,()是最基本的关系。
A 政治关系B 家庭关系C 生产关系D 宗教关系⒔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⒖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决定的。
A 使用价值B 交换价值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 具体劳动时间⒗()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A 劳动二重性B 剩余价值学说C 商品二要素D 市场经济理论⒘ 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的“占领华尔街”海圣教育抗议活动中,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
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A 劳资冲突的集中表现B 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C 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D 虚拟资本泡沫化的必然结果⒙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折中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⒚()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A 《共产党宣言》B 《德意志意识形态》C《法兰西内战》 D 《哥达纲领批判》⒛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1 A2 A3 C4 A5 C6 C7 C8 D9 A 10 D11 B 12 C 13 B 14 D 15 C 16 A 17 C 18 C 19 A 20 B1 AD2 AB3 ABCD4 BC5 ACD⒈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的哲学道理()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⒉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A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 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 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 感觉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概念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⒊下列选项中,正确表明资本本质和特征的选项有()A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 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剥削C 资本是个历史范畴D 资本反映了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B是社会主义的入口C具有社会主义的某些成分D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⒌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CD2 ABCD3 ABCD4 ABD5 ACD⒈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运动是物质的()A 根本属性B 唯一特性C 普遍状态D 存在方式⒉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是()A普遍联系 B 永恒发展 C 仁者心动 D 孤立静止⒊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A 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B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品D 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因而不是商品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 阶级斗争学说B 剩余价值学说C 唯物史观D 劳动价值论⒌下列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AD2 AB3 ABCD4 BC5 ACD三、简答题(10*3=30分)⒈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5分)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5分)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5分)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5分)⒉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1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1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分)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分)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1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