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遗传学与肿瘤
• 非编码RNA调控 • 非编码RNA分为长链非编码RNA和短链非编码RNA。长链非 编码RNA在基因簇甚至整个染色体水平发挥顺式调节作用 ;短链RNA在基因组水平对基因表达发挥调控作用。 • 短链RNA能介导mRNA降解、诱导染色质的结构的改变从而 决定细胞的分化命运、对外源核酸序列有降解作用以保护 本身的基因组,常见的短链RNA有小干涉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和微小RNA(MicroRNA, miRNA)。 • 干扰RNA:与真核生物mRNA编码区同源的外源性双链RNA (dsRNA)能特异性地诱导其同源mRNA的降解,导致相应基 因的沉默,hx 现象称为RNA干扰(RNA i),RNA i依赖于小干 扰RNA与靶序列之间严格的碱基配对,有很强的特异性; • 微小RNA:由核内的Pri-miRNA在Rnase Ⅲ核酸酶作用下加 工成发夹状pre-miRNA,转运到胞质后在双链RNA特异性 RNA内切酶(Dicer)作用下被切割成双链miRNA。解链成单链 后进入核糖蛋白复合体,参与对mRNA的切割或翻译抑制。
• 基因印记丢失的小鼠模型: • Holm等通过破坏DNA甲基转移酶DNMT1,暂时诱导基因组 脱甲基化,从而建立基因印记丢失的小鼠模型。 • 来自该模型的成纤维细胞可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形成肿瘤 ,并具有体外永生的特性。 • Holm认为,单独的印记丢失就可使细胞发生癌性增生。因 为细胞降低了永生化的域值,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 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导致干细胞的异常增生,进 而诱发肿瘤的发生、发展。
一、DNA甲基化与肿瘤
• 在早期发育阶段,甲基化和非甲基化交替
– 是细胞得以生长和分化的关键程序, – 有保证细胞正常发育和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作用
• 在正常细胞内,启动子区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CpG)呈非 甲基化状态,而大多数散在分布的CpG二核苷酸常多发生 甲基化。 • DNA甲基化一般与基因的沉默有关,非甲基化则与基因的 活化相关,去甲基化往往与沉默基因的重新激活有关。
• 遗传印记是指,来自父母双方的等位基因在通过精子和卵 子遗传给子代时发生了修饰,使带有亲代印记的等位基因 具有不同的表达特征。 • 正常的基因印记受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及乙酰化的 调控,以保证父系基因的决定地位,即一对等位基因中一 个发生转录,另一个被抑制。
• 肿瘤中一些基因丢失其遗传印记会导致异常情况发生,如 等位基因的共表达。如:
• DNA甲基化 • 肿瘤的表观遗传学异常以DNA甲基化的模式改变为主,包 括整个基因组的低甲基化和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 • 目前最受关注的是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 因的转录沉默,这很可能是癌性增生的最初表现; • Issa等研究证实存在CpG岛甲基化表型,即同时存在多个基 因具有肿瘤特异性CpG岛甲基化。 • 常见的抑癌基因P16就是因为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而沉 默的,该基因功能的丢失可延长干细胞的寿命、导致基因 组不稳定性、早期癌性病变易于发生。 • 与肿瘤异常甲基化状态相关的酶是DNA甲基转移酶 (DNMTs),其催化在CpG岛胞嘧啶5位上共价连接上甲基基 团。
• 染色质重塑:
• 指染色质位置、结构的变化,包括紧缩的染色质丝在与核 小体连接处发生松动,造成染色质的解压缩,从而暴露基 因转录启动子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为反式作用因子与之 结合提供可能。 • 两类结构介导:ATP依赖的核小体重塑复合体,通过水解 作用改变核小体构型;组蛋白共价修饰复合体,催化对核 心组蛋白N-末端尾部进行共价修饰,改变核小体构型,为 其它蛋白提供与DNA作用的结合位点; • 动态的染色质重塑是大多数以DNA为模板的生物学过程的 基础,如基因转录、DNA的复制与修复、染色体浓缩与分 离、细胞调亡等,因而异常的染色质重塑与肿瘤的发生与 发展直接有关 • 不同的染色质重塑可导致不同的肿瘤,但其与肿瘤发生与 发展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 DNMT酶包括DNMT1、DNMT3b和DNMT3a,DNMT1与甲基 化维持有关,即在半甲基化DNA中以甲基化单链为模板对 互补链进行甲基化;DNMT3b和DNMT3a介导DNA双链的从 头甲基化。 • 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细胞可DNMT蛋白及活动水平增高, DNMT抑制剂抑制DNMT活性可延缓小鼠肺癌模型中的癌性 增生。 • 实验研究发现基因敲除DNMT1后,肿瘤总体甲基化水平仅 微弱减少,而敲除DNMT3b可使95%的基因组5-甲基胞嘧啶 去甲基化、全部启动子去甲基化、沉默基因活化表达。说 明DNMT1的功能以维持甲基化及基因表达抑制为主,而 DNMT3具有从头甲基化作用。 • 尽管DNMT1对于未甲基化的物质几乎无甲基化作用,但其 过度表达依然可导致未甲基化的人类CpG岛序列从头甲基 化,因此,其在肿瘤细胞很可能具有上述能力。
• 卷曲同系物9(FZD9)基因非甲基化、该位点染色体不发生缺 失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的1 年总生存率约为90%;基因甲基化、且该位点染色体不发 生缺失的患者1年总生存率约为75%;基因非甲基化且该位 点染色体发生缺失的患者1年总生存率达40%左右,而基因 甲基化、且该位点染色体发生缺失的患者1年总生存率仅 15%左右。
• DNA甲基化与早期诊断:可以检测体液中某些基因的异常 甲基化状态,为肿瘤的早期诊断。 – 如检测肺癌患者痰液中P16甲基化状态作为肺癌辅助诊 断手段 – 检测粪便中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2基因甲基化状态诊断 结直肠癌 • DNA甲基化与肿瘤发展及预后 –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启动子甲基化可预示宫颈 癌转移和复发、并提示患者处于高危状态 – 肝癌细胞钙粘蛋白基因甲基化与血管浸润及肿瘤转移 有关 – 基因异常甲基化还可与染色体缺失协同抑制基因表达 ,并且有互作效应
• 组蛋白乙酰化是一个可逆的动力学过程,可以调节基因的 转录; • 组蛋白的末端赖氨酸残基高乙酰化与染色质松散及转录激 活有关,低乙酰化与基因沉默或抑制有关。组蛋白乙酰基 转移酶催化组蛋白尾部的赖氨酸残基乙酰化,导致局部 DNA与组蛋白八聚体的紧密缠绕被解开,使各种转录因子 能与DNA调控元件相结合,促使基因发生转录;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异常结合到启动子区,从而抑制正常功 能基因的转录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
• RNA干扰分为两个阶段: • 酶切启动阶段:外源双源RNA(dsRNA)通过外源导入、转基 因、或者病毒感染等方式进入细胞后,专一性的双链RNA 内切酶识别dsRNA并将其切成大量的碎片(siRNA),能识别 同源的靶mRNA序列,启动RNA干扰; • RISC形成:siRNA与特异性蛋白结合后解链,其反义链与核 酶复合物结合,形成诱导RNA沉默的复合物(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RISC形成后结合到靶mRNA上,在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下形成dsRNA,后者又会在双链 RNA内切酶作用下降解为siRNA。 • siRNA天然的作用是封闭转座子,它们能在染色质水平、 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基因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 实验室研究表明,部分miRNA与多种肿瘤、癌症的发生密 切有关。
– 胚胎细胞只有母系染色体时成为畸胎瘤、只有父系染色体时成为 葡萄胎; – 结肠癌患者结肠上皮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等位基因共表达, 致强效生长刺激,与不断升高的结肠癌风险有关; – 而在Wilm’s瘤,IGF2基因印记丢失,产生一种异常的未分化细胞, 其不断增生而不受调控及修复基因的影响,最终引发肾癌;
组蛋白修饰与肿瘤
• 染色质通常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 组蛋白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蛋白; • 组蛋白的N-末端可通过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 等翻译后修饰,改变DNA与组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染色质的松散与集缩,从而激活或抑制转录,其中以组蛋 白甲基化、乙酰化尤为重要; • 组蛋白乙酰化是由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 酰基酶(HDAC)协调催化完成; • 修饰的部位一般位于N-末端的赖氨酸残基,如H3上的9号 和14号、H4上的5、8、12、16号;
• 正常的甲基化对于维持机体的功能是必需的,如基因印记 、X染色体失活、细胞分化、胚胎发育等;而异常的DNA 甲基化则会引起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异常CpG的重新甲 基化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癌症发生的早期特征 • 人类肿瘤细胞株中,许多肿瘤相关基因5’端启动子区CpG 岛发生高甲基化,如某些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DNA修复基因及血管生成抑制基因。 有些在不同的癌症中高甲基化,有些只在特定的癌症中甲 基化; • 恶性肿瘤的另一个特点是重复序列如卫星DNA和寄生DNA 的甲基化程度降低,低甲基化的基因组不稳定、易突变; • 在许多癌症中,细胞整体呈现低甲基化水平,并随着肿瘤 进展,低甲基化水平加强;基因整体甲基化水平降低可增 加某些基因表达,如ras、myc等原癌基因活化,形成突变 热点、转座子异常表达、基因不稳定等,促进肿瘤发生
表观遗传概念与机制
• 表观遗传是指基因表达或蛋白表达改变不涉及基因DNA序 列的变化、但可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胞分裂和增殖而稳定遗传的现象。 • 表观遗传机制对于人体多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都是重要的, 如X染色体失活等一些正常细胞生理功能都由表观遗传所 决定。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环境的影响,细胞正常的表观遗传状态 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促癌基因的异常活化或抑癌基因的 失活、促进肿瘤形成。 • 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包括DNA及一些与DNA密切相关的蛋白 质的化学修饰,某些非编码的RNA也在表观遗传修饰中起 重要作用;因此表观遗传修饰可从DNA、组蛋白、染色质 及RNA等多个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 • 常见表观遗传修饰机制包括:基因组印记、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染色质重塑
• Paz等对人类12种肿瘤70多个肿瘤细胞系进行了15个基因 的系统分析: – 每种肿瘤至少有1种基因启动子区发生高甲基化; – 这种启动子甲基化具有肿瘤类型的特异性; – 结直肠癌 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O6-甲基鸟嘌呤 DNA甲基转移酶(O6-MGMT)、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3(TIMP) – 乳腺癌 仅O6-MGMT基因高甲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