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论文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现实与发展金融理财专业肖嘉蕾学号:0912436内容摘要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形成的一整套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是对国家制度的创新安排,它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制度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对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优势、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路径等进行阐述,以管窥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现实与发展。
关键词:现实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中国一、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现实社会模式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国家群体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扎根于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道路和调节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引自百度百科中百科名片对社会模式的定义)。
社会主义模式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国家群体根据自己秉承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扎根于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调节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
(一)社会主义及其模式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词汇源于拉丁文,在16世纪初被引进英国。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从16世纪到19世纪早期,一直停留在设想和空想中,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30至40年代,形成了对世界社会主义影响最为深远的三大思想理论流派,即: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实践结果。
思想理论基础的不同,使实践的结果相异,形成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
至今为止,比较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模式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是在非共产党领导下的,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是在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某些党派推行的社会制度。
这种模式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有着根本差别。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都是在本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并在本国建立起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因此,这两种模式具有共同的渊源,具有可比性。
(二)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实践历程。
这个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确立道路并实施改革开放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协调推进各种社会制度阶段。
起步阶段。
从1978年到1982年,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的同时,启动改革,农村经济活跃起来,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初步解决。
确立道路并实施改革开放阶段。
从1982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路线确立,开始全面改革,经济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活跃起来,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从1992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前,确立指导理论、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进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国家计划管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中国社会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
协调推进各种社会制度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注公平正义,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国有经济重大项目及人民生活上了新的台阶。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比对二者比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同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同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和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引起举世关注,都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都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维持基本经济秩序。
不同之处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国际交流等方面。
政治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将阶级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实行毫不留情的阶级斗争,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不“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排斥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文化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文化专制体制。
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实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社会管理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垄断控制体制。
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实行推进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国际交流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封闭、僵化的政策,阻碍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及贸易往来。
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把中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
(四)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上。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管理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它直接体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地方民族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和区域自治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
经济体制。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宏观调控上,政府干预经济,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政治体制。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文化体制。
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社会管理体制。
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前提条件,明确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定位,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二、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优势和所面临的问题当前历史条件下,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既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又有所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的优势政治优势。
①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崇高理想、群众基础、组织骨干、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精神和自我改善能力等政治优势 ,是中国共产党伟大而成熟和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无愧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
②执政理念。
政府秉承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民主政治。
人民当家作主,平等享受各种民主权利。
④依法治国。
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依照法律进行,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经济优势。
①保持市场运行的可控性。
国家从社会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经济实行必要干预,增强市场运行的可控性。
②集中力量有效应对危机。
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国内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时时,政府能够举全国之力,迅速调集各种资源。
③经济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新,把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
文化优势。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特有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古以来造就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是“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的文化包容优势。
③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正确掌握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发展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因时而动、顺势而变、乘势而上。
社会管理优势。
①国家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体现党政一体化下的多元化趋势,最大限度地保持国家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②积聚非对抗性力量。
秉承包容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社会民主、个人自由、国家稳定和政治效率的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的平衡。
③稳定安全的社会运行。
民众在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时,更多地以温和的方式来进行,政府、党派、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国民的各个阶层,在整体上都注重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全运行。
(二)中国式社会主义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总体上,中国社会主义模式还未完全定型,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政治方面。
①意识形态问题。
利益诉求多元化,使党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形成社会凝聚力的功能受到冲击,出现党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矛盾。
②政府行政体制问题。
政府行政体制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职能转换尚未到位,政府的行政能力存在着许多缺欠和不足。
③权力制衡问题。
分权制衡原则尚未实现,权力之间的约束比较疲软,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引发权力资本化、公权侵犯民权和腐败等问题。
④民主政治问题。
民主政治建设进步缓慢,实现形式不完善,立法不够科学民主,国民的意志表达和利益诉求在制度上、机制上难以全面、有效得到保障。
⑤法治问题。
法治与人治的关系还未得到正确处理;立法随机,存在向非立法机构部门和人员授权立法的现象,立法的科学性、公正性、专业性、现实性和透明度尚未完全实现;执法随意,存在选择性执法,潜规则严重。
经济方面。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未完全融合,存在原则性冲突,需要完善和有效维护。
②经济前景的隐忧。
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泡沫大量存在,“三农”问题严重,国企改革呆滞,新型产业幼弱,房地产产业中政府、社会和商家的博弈正在激烈进行,大型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垄断经营、不正当竞争并缺乏社会责任,中小企业面临缺乏流动资金的困境,通胀预期不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剧增,国民收入的增幅赶不上支出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