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自修复
Thank you
混凝土干燥时,由于缺少水作为扩散介质,活性物 质 S 处于休眠状态;当混凝土开裂有水渗入时,该活性 物质就被激活,催化发生络合、结晶沉淀反应,实现混凝 土裂缝的自愈合。此修复技术的突出之处在于,它可以显 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密实度,但是该方法对宽度大 于 0.4mm 的裂缝的自修复效果不甚理想。
。
展望
由于水泥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在最初受施工和在使用 过程中受荷载、材料老化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会不可避免 地出现微裂缝和局部损伤。将新型材料、技术与水泥混凝土相结 合,对混凝土内部微裂纹实现自诊断、自修复已成为一种新的研 究趋势,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现在,微胶囊、微生物等 技术在自修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要大家的不断改 进与创新。
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目前还只是一个概念化的设想,还处 于研究阶段,要想把这种设想真正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实践 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胶囊壁厚控制及机械强度 微胶囊与基体的界面结合程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催化剂活性受基体材料的影响 修复剂与催化剂在基体中的分布情况及接触率问题 裂纹修复所需动力大小 修复剂时效性以及是否具有多次修复的能力
2.渗透结晶法
渗透结晶型材料中所含活性化学物质S 遇水成为一种催化剂,与混凝土中的 游离 Ca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 的结晶沉淀,由于水的作用,结晶沉 淀在混凝土孔隙中扩散,S 就会被更 稳定的 SiO32-、AlO33-等取代,发生络 合、结晶沉淀反应,形成更稳定的化 合物,填充混凝土中裂缝和毛细孔隙, 该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使得 出现裂缝的混凝土材料可实现多次自 愈合。
只有加热才能利用 SMA 的形状记忆效应,温度过高会 影响 SMA 的记忆性能,且较长时间使用之后,SMA 本身会 产生蠕变,工作稳定性也变差,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工作和应 用范围。另一方面,由于 SMA 材料本身的电阻不大,采用 电加热方式激励 SMA 时需要较大的电流,所以需要较粗的 导线。此外,SMA 价格昂贵,是普通钢材价格的 700 倍。 这些缺点都限制了 SMA 材料在混凝土基材自修复中的应用。
5.微生物法
将特定的细菌事先加入到混凝土材料 中。混凝土中的高碱缺氧环境使这种 无害细菌处于休眠状态。当混凝土结 构遭受破坏出现裂纹,氧气和水分开 始渗入,休眠状态的细菌孢子被激活, 其新陈代谢功能得以恢复。好氧微生 物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 CO2,这些 CO2与混凝土材料中的 Ca2+反应生成 碳酸钙沉淀,填补裂缝,防止水和其 他化学物质进一步侵入。
概述
水泥微裂缝自修复(自愈合)是指水泥在外部或内部条件的作 用下,释放或生成新的物质自行封闭、愈合其微裂缝的过程。 最早发现混凝土裂纹自修复现象的是Abram。1925年,Abram 发现混凝土试件在抗拉强度测试开裂后,将其放在户外8d,裂缝竟 然愈合了,而且强度比先前提高了2倍。可见,研究与利用水泥裂缝 自修复的机制,研制各种具有自诊断、自修复性能的智能水泥材 料,对提高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意义重大,能够给建筑行 业带来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工艺。因此,国内外对水泥基材料微细 裂缝的自修复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3.微胶囊法
该方法以胶粘剂作为修复单体,将修复单 体微胶囊化之后,再将其植入混凝土基体 中,同时在基体中分散催化剂,其中催化 剂能使修复单体聚合,当基体材料被损伤, 产生微裂纹时,裂纹尖端的微胶囊由于应 力集中作用被撕裂,修复单体在毛细管的 虹吸作用下渗入裂纹内部,与分散于基体 中的催化剂相接触,修复胶粘剂单体被引 发聚合反应,从而封堵裂纹,使基体材料 在一程度上得以自修复,性能也得以较大 改善。
4.液芯光纤法
两者的修复机理是类似的,利用空 芯光纤或者中空纤维装载修复胶粘 剂,再将其埋入混凝土中,形成智 能型仿生自愈合混凝土。当混凝土 结构在服役、使用过程中出现损伤 和微裂纹时,光纤/纤维破裂,其内 部所含修复胶粘剂流出,并渗入裂 纹,修复裂纹。
光纤更智能化,它具有自诊断的能力,当光的强度、 波长、偏振、及相位等发生变化时,监测系统可及时监测, 并准确判断基体损伤及损伤位置。不但能进行实时监测, 而且混凝土的损伤、裂缝也能得到及时修复,实现了损伤 自诊断、自修复的一体化。光纤/纤维与混凝土结构存在相 容性问题,如果相容性不好,相当于在混凝土中引入了界 面缺陷,这会影响混凝土基体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本征型修复方法
水泥混凝土自修复技术
1.结晶沉淀法
大气中的 CO2,与混凝土硬化体中的微溶于水的水化产物 Ca(OH)2发生如 下反应 Ca(OH)2+CO2=CaCO3+H2O,在混凝土裂缝处生成碳酸钙结晶沉淀, 并随着碳酸钙结晶沉淀的增加,裂缝逐渐愈合。
结晶沉淀法修复裂缝是一个自然现象,包含了一系列 复杂的物理、化学及力学过程。这种方法与其他的自修复 方法不同,它是一种持续的、不依赖外部手段支持的自修 复方法。当混凝土结构直接暴露于水环境中时,由未水化 水泥颗粒(如 C3S、C2S 等)继续水化所生成的水化产物 修复裂缝,此修复作用影响甚微,并不是混凝土基体自修 复的主要原因。
该技术是由微生物新陈代谢引起的,比现有常规修复方法更天然、 无污染,具有很大的应用潜景。有研究表明,这些细菌普遍寿命 较短,大概只能存活一年左右的时间,而该技术只有在细菌存活 的状态下才能达到自修复的目的,如果细菌死亡,将毫无意义可 言。因此,要想该技术能真正运用于混凝土裂缝的自修复,必须 创造出合适的微生物生存条件,使其能在混凝土的服役寿命期间 不断地发挥作用。
水泥混凝土自修复
目录
01 目的及意义 02 概述
自修复技术
04
展望
目的及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裂缝发展而导致的工程事故已颇为常见,可以 说微观裂缝的无限制发展正是导致工程事故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 混凝土裂缝的修复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对 于表面宏观裂缝,人们常采用被动的事后修复方式如灌浆、嵌缝封 堵以及混凝土置换等方法进行修复。一些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反射 法、射线照相法、红外成像法等常被用于检测混凝土内部损伤,但 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进行实时监测,其修复更是难上加难。
6、SMA法
SMA,即形状记忆合金( Shape memory alloy),如果 将在高温下定形的 SMA 在常温下拉伸至一定的塑性变形,再 把它重新加热到一定温度,它就会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就是 形状记忆效应。 基于 SMA 的自修复混凝土,首先将 SMA 预拉伸,然后再 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区埋入经预拉伸的 SMA,混凝土结构在工 作过程中,当它出现不允许的裂缝或裂缝宽度超过限制时,对裂 缝处或裂缝附近的 SMA 通电,通过加热来激励使其收缩变形, 从而使裂缝闭合,限制裂缝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实现了结构的 监测和修复一体化,即结构就具有了自诊断、自修复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