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的读后感
《中国文脉》的读后感
所谓文脉,在余秋雨先生看来,便是一个减法。
依我所想,所谓减法,便是由加法演变而来。
如若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多的底蕴,
没有巨人之肩的高度,便也不会有这文脉一说了,更遑论余秋雨先
生那种手握斧钺大胆取舍的果敢与对文化的敏锐洞察之深刻。
全文从太过古老以致无法考究的神话开始,带领我们穿越一个个朝代,领略朝代中各个文采魅力均是惊艳绝伦的著名文人,探寻他
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生平,追随他们的足迹,直至今朝。
而将这
一切串联后得到的,即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脉”。
我自是没有余秋雨先生那般幸运,家门前的大山里还能有幸遇到古旧的藏书阁,但毕竟,家附近还是有山的。
怀揣着对“脉”的一
种敬意,我登上了山。
在山顶俯瞰,俯瞰山脉,也俯瞰林立的楼房。
入目密布的楼房,假若城市是一种“脉”,那楼房该是这条“脉”
的基础。
那文脉的基础是文章么?是诗词歌赋么?不,我想不是,文
脉的基础当是文字,是余秋雨先生口中的.“笔墨”之雏形。
因它只
是墨色端庄的方块字,还未曾拥有那种恣肆壮美的体态与内在。
余秋雨先生认为,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它贯穿了古今,述说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
没有错,笔墨的确承载了历史,但在我看来,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后的我看来,承载历史真正内涵的,却是
文字,笔墨真正能代表的,不过是当代人的一种精神罢了。
我从未
觉得自古以来的文人是文脉的全部,对我而言,文字才是全部。
在书中随余秋雨先生的思潮,随历史的波涛,我见过了太多文人一生的足迹、坎坷和辉煌。
没错,他们是笔墨的传承者,他们也用
自己的精神书写了历史,但是,倘若没有文字,历朝历代的文人们
又何以书写呢?笔墨于我,不过是文字的衍伸,是一种更具国人内心
真情的文字。
但换个角度,笔墨又是文字的升华,用文字来讲述情
感,或许需要很多描写,而笔墨,也许只需几许。
也因此,笔墨和文字成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尽管它们本是同源,同是用于表达国人内心真情。
当然,文字更深得我心。
故而,我更为看重文字。
至此,我终于解开困扰我内心许久的谜题,明白在我心中文字才是文脉之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端庄方块字是有无穷魅力的,仅一个字,就可以从它的变形中发现无数奥妙。
而当文字一个个汇聚在一起,成为文章的时候,文字就仿佛是你的心,它连接了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四维空间和二维平面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才是文字真正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文字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生命的传承,生生地担起了中国的文脉。
行走在这条文脉之上,领略文字的伟大,虽从不曾妄图将自己与文脉相接,但却深深地明白,文字仍在,文脉永存。
文字——中华民族的根源,中国文脉的基础,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中国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