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优势来源——为什么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率高于 其他国家
第一节 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代表人物:
•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
•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相互需求论(穆勒 John Stuart Mill)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简介
Paul A. Samuelson, 1915 -
H-O-S定理的基本内容
• 虽然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但商品的自由流 动会导致两个国家之间所有的工人获得同样的工 资率,所有的资本(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 率(租金)。这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 然。
要素价格均等化实现的前提
• 完全的自由贸易;不受政府政策的阻碍;不受 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受运输费用的影响。以上条 件不具备,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的 过程中不能实现要素价格均等。
) • 若生产X产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X,生产Y产 品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为:(K/L)Y ,且有:
(K/L)X > (K/L)Y
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是看投入要素的绝对量,而是相对量,看谁相对占的 比重最大)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相关概念(二)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相互需求论(穆勒)简评
• 贡献
(1)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 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两国的交换比例只是在这 个范围内的一个交换比例,他没有说明所有的交换比例 。
(2)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李嘉图的比 较优势只是强调国际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利益,但却没 有进一步论证,带来的利益有多少,贸易双方各得多少 。
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自然 资源(土地、矿藏等)、获得性资源(技术、资本)。
生产要素总量: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总和。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一国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曰一国资源的相对
供给量(相对概念: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相对价格低) 。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如果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本 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
➢4.国际商品交换比例或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相互需 求对方产品的强度。本国对外国商品需求强度超过外 国对本国商品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对本国不利,本 国的贸易所得越小。交换比例的变化将视两国相互需 求强度的变化而自行调整,使得国外进口商品总额正 好以本国出口总额抵付,贸易趋于平衡。
(赫克歇尔-俄林H-O模 型)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Eil Heckscher,1879-1952
Bertil Ohlin ,1899-197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了题为《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形成的基 本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1933年,俄林出版了著名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 易》一书,书中对其老师的思想做了清晰而全面的解释,由于其贡献,俄林
相互需求论(穆勒)的主要内容
• 互惠贸易范围 • 贸易利益的分配 • 简评
相互需求论(穆勒)
互惠贸易的范围:一个例子
表4-8 美小国麦和英国两种商玉品米的国内国交内换交比换例比例
(吨/年人) (吨/年人)
美国
6
4
3:2
(1:2/3)
英国
1
2
1:2
美国和英国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
国际交换比例变化使双方贸易所得发生以下变化:
(2)用几何分析方法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与变动,开创了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工具的先河,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
• 局限性
边际效用论和边际成本理论对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 并且也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
思考: 人民币汇率升值会改 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吗?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 论
交换 比例
贸易 所的
1:1
美国( 增加)
1/3吨 玉米
英国( 节约)
1吨 玉米
1:4/3
1:5/3
美国( 英国( 美国( 英国( 增加) 节约) 增加) 节约)
2/3吨 2/3吨 1吨 1/3吨 玉米 玉米 玉米 玉米
结论:随着小麦交换玉米的数量增加(即越接近英国的国
内交换比例),美国获利的数量也越来越大,英国获利越
• 1806-1873年 • 3岁开始学习希腊语; 8岁学习拉丁语; • 12岁读完当时最著名古希腊和古罗马9位诗人、历史学家、哲 学家的作品,通读4位史学家、哲学家的部分作品,还精通几何 、代数和微分,写就一本罗马史,一本世界史节略,一本荷兰史 • 13岁时,对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一切,作了全面观察; • 20岁时,曾经有过一次精神崩溃; • 公认为当时最伟大的、有点社会主义倾向的经济学家,李嘉图 恰当的后继者和继承者,即使与亚当·斯密相比也无愧色; • 《政治经济学原理》《自由论》《逻辑学体系》《代议政体论 》和《功利主义》的著者,都是在其各自领域内的经典著作。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假设条件
(1) 222模型;
(2) 两国技术水平相同(如果两国要素价格相同,则 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和资本 );
(3) 两种产品分别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不能逆 转)
(4) 单位商品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收益不变;
(5) 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
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的相对比例来衡量(物质定义法) ,二是以要素相对价格来衡量(价格定义法)。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s)
• 相对要素禀赋也称相对要素丰裕度,是指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 判断一国要素禀赋有两种方法:
(1)物质定义法 (2)价格定义法
要素禀赋的物质定义法
• 若一国拥有的总资本数量为TK,总劳动数量为 TL,则其要素禀赋为(TK/TL)
• 若A国的要素禀赋为(TK/TL)A,B国的要素禀赋为 (TK/TL)B ,且有:
(TK/TL)A< (TK/TL)B
则称A国是劳动丰裕国家,B国是资本丰裕国家 。
要素禀赋的价格定义法
• 如果一国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资本的 价格(即利率)r,则其要素禀赋可以用劳动的相对价 格来表示,即:w/r ; • 若A国的要素禀赋为(w/r)A,B国的要素禀赋为 (w/r)B ,且有: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要素投入的比例。
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特定要素在商品中投入比例最大:资源、劳动、资本 、
技术、知识密集型) (举实例)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 要素密集度(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二、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 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在各种贸易条
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 的各种进出口组合。它既可视为一国的出口供给 曲线,也可看作一国进口的需求曲线。
• 作为出口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的贸易条件
下,一国所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数量。
• 作为进口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的贸易条件
三、马歇尔的
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的交点
相互需求论(马歇尔)
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
定义:一国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产
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决定贸 易利益在参与方之间分配。贸易条件的变动并不 表示贸易利益的绝对量,而表示贸易利益的变化 情况。
国际经济学对贸易条件的定义是:一国的出 口商品价格与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
(w/r)A< (w/r)B
则称 A 国是劳动丰裕国家,B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
Y
B国的PPC
A国的PPC
X
要素禀赋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A国的PPC比B国的PPC要平坦,而且在横轴方向上扩展较 宽,这反映A国可以比B国生产相对更多的X,其原因为A国是 劳动丰裕度国家,且X又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差别。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和生产要 素比例的差别。
H-O 模型的扩展:H-O-S理论
——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谬而森(1976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在H-O定理的基 础上,得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的命题,并对此进行了 论证。由于它是H-O定理的引 申,因此又被称为H-O-S定理。
决定 国家间商品相对价格差异
决定 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即一国应该生产何种商品)
要素供给的差异,使得要素价格不同,从而商品价格有差异,选择生产 要素价格低的商品生产,可以获得利益
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
基本内容(定理)
又称要素比例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和出口 本国要素禀赋丰裕的商品,进口本国要素禀 赋稀缺的商品。
来越少。反之…
相互需求论(穆勒)
结论:
• 1、互惠贸易范围:
1:2<小麦与玉米的交换比例<3:2 在国际市场上,两国商品的国际交换比 例必须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 对贸易的双方有利。
相互需求论(穆勒)
结论:
• 2、贸易利益的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