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中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中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中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摘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小学数学应注重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培养,这对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1 如何培养学生求同思维
什么是求同思维,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推出新知识。

其实,每一个数学新知识推出几乎都是“推陈出新”,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这一的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推导出新的发现。

怎样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呢?
1.1 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新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

每学习一个新知识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我的步骤是:①复习旧知,请学生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作为铺垫。

②然后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③展示学生探索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拼的。

方法1: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方法2: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方法3: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方法4:分成两个三角形。

④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1.2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开端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

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

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
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1.3 异中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解答应用题之所以难,就难在这个“异”字上。

如果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某一类应用题之前,教师就把某一类应用题的特征和解法硬性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凭借特征去套题、解题,其结果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一旦题目稍有变动,将会束手无策。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应用题作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并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其对这类应用题的共同特征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个别现象中去寻找共同规律,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就是“异”中求“同”。

通过异中求同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思维有条不紊。

例如,经过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到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以后,可以通过若干不同例题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异中求同。

如:
1.3.1 6袋面粉共重450千克,平均每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1.3.2 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18人,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有几个人?
1.3.3 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余下的分给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要浇多少棵?
1.3.4 时新手表厂原计划25天生产10000只手表,结果提前5天完成了计划,实际平均每天生产手表多少只?
1.3.5 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捕鱼82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捕鱼876吨
2 怎样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的主导成分是发散性思维。

也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杂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便就是发散性思维。

实践证明,经过发散性思维训练,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变能性和独创性。

因此,要提高学习能力,必须从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入手,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
3.1 培养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数学而言,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

例如,学校3月份计划用水1400方,实际用水1125方节约百分之几?
【分析1】先求出实际用水比计划节约了多少方,再除以3月份计划用水方数,即得实际用水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解法1】实际比计划节约用水几方?1400-1125=275(方)
实际比计划节约用水百分之几?275÷1400=0.2=20%
综合算式:(1400-1125)÷1400
=275÷1400=20%.
【分析2】把计划用水看作标准“1”。

先求出实际用水是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求出此百分数与“1”的差,即为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百分数。

【解法2】实际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1125÷1400=0.85=80%
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百分之几?
1-80%=20%
3.2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

可通过合作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结果,要创设情景再现知识的过程,设计多变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通过学而起作用。

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根据学生愿意想,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

这也是启迪思维的基础为奠定启迪思维的基础,教学时,应在讲每一问题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好此问题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说明解决此问题的方法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找到这种解法,以引起学生的好胜心,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最后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和醒目的板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要试一试)愿意想的状态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3.3 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具体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以真诚的师爱为基础,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

第②、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应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同时,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给每个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习动力。

第③、建立情感多向交流机制。

一方面应及时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师分享学生成功的欢乐
传递给学生,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应变1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

3.4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

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型。

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对解决问题的渴求。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凋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总之,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使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大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数学新课标》
[2] 《教育新理念》
[3] 《课程改革纲要》
[4] 《新课程的策略与方法》
[5] 《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