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诸葛亮军事才能

论诸葛亮军事才能

成教专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学生姓名林必良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0级指导老师XXX完成时间:2010年4月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一、诸葛亮简介 (2)二、小说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分析 (2)(一)草船借箭 (2)(二)借东风 (3)(三)空城计 (3)三、现实中诸葛亮的军政才能的分析 (4)(一)联吴抗曹 (4)(二)南征 (6)(三)北伐 (6)四、结语 (8)参考文献 (8)致谢 (8)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林必良摘要: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以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美谈,然而,又有人认为诸葛亮其实军师才能平平,他擅长的是政治。

那么,到底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是否真像小说那样神机妙算?本论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诸葛亮,军事才能,探讨分析。

一.诸葛亮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楷模,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形象…出山前,他躬耕南阳,韬光养晦,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

之后,他初出茅庐,临危受命,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联吴抗曹,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智取南郡,三气周瑜,定荆州,入川拒曹,智取成都,计定汉中,三分天下,辅蜀建国,接受托孤,安居平五路,治国有方,治军有法,南征平蛮,七擒七纵,造连弩,练八阵,北伐中原,首出祈山,智取三郡,计降姜维,空城退司马,二出祈山,斗阵辱仲达,陇上装神,造木牛流马,六出祈山,火烧上方谷,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他的传奇性故事千百年来受万人的传颂,是他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然而,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又引起部分人的怀疑,司马懿曾说诸葛亮“治戎为长,治军为短”,鲁迅也曾评价《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著名学者易中天也说过,“诸葛亮用兵谨慎,不敢行险,少用奇计,他的军事才能不如他的治国才能”。

二.小说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分析.(一)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说到周瑜发现诸葛亮是奇才,妒忌其能,觉得此人决不可留,欲寻机斩了诸葛亮。

于是假意要请诸葛亮为军队监造十万枝箭,而又故意苛刻的给出十日之期,这里讲到诸葛亮早料到周瑜的用意,而且自己也有了“造箭”之法,故把工期压为三天,周瑜则更顺水推舟,请诸葛亮立下军领状,想通过诸葛亮完不成任务来斩杀诸葛亮。

而诸葛亮回去后只是安闲等待,并不见动工,急得鲁肃两头跑,诸葛亮只叫鲁肃借船二十只,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用青布为幔,各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

并且让鲁肃保密,别说给周瑜听…如是三天,等到第三天到期的四更时分,天起大雾,诸葛亮约鲁肃同去“取箭”,他命令把船使向曹营,大声擂鼓呐喊,因大雾不知虚实,曹操命人用箭射击,诸葛亮则命人趁雾把船东西排成一线,接受曹军射来的箭,两边射满后,则满载十多万箭而归,诸葛亮还让士卒大喊“谢曹丞相箭”,成功借箭归来,就连周瑜听后,也不得不折服…在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草船借箭”一事?我比较赞同《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草船借箭是三国时孙权向曹操“借”的,而且,也不是借,是某一次孙权乘船前往曹操营寨视察敌情,曹操命人箭击射还,孙权船一侧受箭,使船不平稳,所以孙权干脆叫人调转船身,再次受箭,知道船平稳了以后再回江东。

由此可知,孙权本就没“借箭”的想法,只是迫于无奈。

说回诸葛亮,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几乎不敢弄险,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都说他用兵谨慎,不弄险,少奇谋。

首次北伐时,坐镇长安的是庸才夏侯懋,他都不敢接受魏延的计谋,出奇兵直出子午谷,奔袭长安,现在在赤壁对岸的是曹操,他又怎么敢冒险去曹营“借箭”呢?所以,我认为诸葛亮“草船借箭”子虚乌有。

(二)借东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书中说到周瑜因忽然发现抗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吴中诸将尽皆慌忙,申报吴侯,求医调治。

而只有诸葛亮明白周瑜之思,称可于南屏山建一“七星坛”,用于借东风。

并与周瑜定好“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三日丙寅风息。

”等到七星坛按要求筑好以后,诸葛亮则穿好装束登台祭风,每天上台三次,下台三次,等到那天,只见天色清明,微风不动,而偏到三更时分,东南风大起。

诸葛亮不仅借来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还功成身退,在赵云接应下安全回了夏口。

此节内容着重描写了诸葛亮为火烧赤壁借来东南风的事情。

天时,也是行军打仗所要注意的,作为军事指挥员,必须注意的是“天时、地利和人和”,知己知彼,加上三方的得利,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但是,书中对此描写过于夸张,且不说“借东风”此事真假,书中说到孔明与周瑜定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三日丙寅风息。

”时间之精确,大有夸张之嫌,而且,天云变幻莫测,岂是人力可变?即便是到了现在,依靠先进技术人工降雨,尚不能很准确把雨降到所要施降的地区,何况是“借”风?所以,凭诸葛亮一人之力去“借风”,应该是假的,要是真有此事,也是诸葛亮预测的天时。

姑且认定诸葛亮识天时,作为一个军事指挥着,识天时当然也很重要,但并不能很好体现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且,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诸葛亮真的识天时,那么在几十年后在北伐时火烧司马懿于上方谷,又怎么会没料到天会下雨,使得司马懿等人逃走呢?由此可见,诸葛亮并不是深知天时,其军事才能在此又跌一台阶……(三)空城计.空城计,更是《三国演义》当中,描写诸葛亮用兵神机妙算,处乱不惊,淡定自然的绝妙例子。

故事写到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粮道被阻,不得不撤退,诸葛亮分拨已定,引五千兵去西城搬运粮草,忽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军士在城中。

众官听得此消息,尽皆失色,而孔明却处乱不惊,命令旌旗隐匿,大门四开,每门只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却披鹤氅,戴纶巾,引童子携琴一张,于城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这一计倒使得前来观看的司马懿大疑,以为有埋伏,故令全军撤退,而诸葛亮得以安全退入汉中。

此一空城计妙则妙矣,描写得非常精彩,是对诸葛亮料敌如神,大胆用计的军事指挥的完美体现。

可是,空城计是否真实,则让人生疑。

书中几乎把司马懿描写成了一个多疑的平平庸才,看到诸葛亮气定神闲,安然奏琴,则慌忙撤退。

这是不可信的。

因为就连儿子司马昭都认为诸葛亮是无军,故作此态,愿前往破敌,司马懿不可能没想到这点,即使他深知诸葛亮平生并不弄险,但当时也不应该是马上撤退,大可以让一小队人马冲入城中探探虚实,再做决定,如果再不行,试想想,城楼上坐的是一个多么厉害多么重要的对手,现在只是一个人在城上抚琴,再怎么害怕,总还是可以唤来神箭手用箭射击,就算射不死诸葛亮,也应该会让城中的人慌张,使诸葛亮计谋失败吧?书中如此描写,是偏对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抬高而贬低司马懿之才。

而众所周知,司马懿是诸葛亮最重要的对手,司马懿在敬畏诸葛亮的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自信的,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取得成功,反而弄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军事上的对手是司马懿,在北伐时,他们两个交锋当中,互有胜负,由此可见,诸葛亮军事才能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空城计也不是事实。

三.现实中诸葛亮的军政才能分析.(一)联吴抗曹.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在说到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欲联吴抗曹时,是这样介绍的: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从史实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在见到孙权,陈述天下形势时,诸葛亮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我非常同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孙权和刘备放在同一战线上了,说明孙刘现在是与曹操并争天下,然后,再用巧言激孙权,进而陈以利害,阐明战争的胜算,使得孙权大悦,由此结成联盟。

这里,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政治、外交才能,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策略的高超。

但是,同时,这也确实反映了前人所说,诸葛亮长于政治,而非军事。

(二)南征.《三国志》中还写到: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从这里,我们知道,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事,整顿好外交,与孙权和亲,在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虽然三国志里只用“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就概括了这一史实,但是我们知道,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的提出“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所以,在内修政理,外联孙吴之后,他南征的目的很显然就是巩固政权,南抚夷越。

而在南征临行前,诸葛亮向马谡问计,马谡当时就说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而对此诸葛亮大为赞赏。

无论诸葛亮是否有“七擒七纵”孟获,但是,南征此战,确实也反映出诸葛亮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在借助军事行动的同时,施以政治招抚,力求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的能力的一个很好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