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刘婷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系2011级初等教育2班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界正在接受一股改革浪潮的洗礼,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小学
生的创造性,这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这些有时需要引导和激发,同时他们的自制力和自主能力很弱,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兴趣;民主教学;动手操作;大胆质疑
创造性思维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设想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过程,它支配着创造性的活动。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所以国际教育把21世纪作为“创造教育”的世纪,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那么,在小学阶段,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主动地、执着地去发现,去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加强思维教育,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心;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品尝到发现的喜悦与成就感等等。
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研究表明,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情的多少。
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就越高。
动机还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
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坚持完成。
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途径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等。
二、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
在教学是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一些像“脑经急转弯”、“成语接龙”或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造。
三、改善师生关系,发扬民主教学
要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首先要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用全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
只有教师相信学生有创造性才能,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亮点”。
教师应该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的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以发展。
如学生懂得“5+5+5”可以改写成“5×3”,当发现“5+5+5+3”时,通过知识的迁移,就能改写成“5×3+3”、“5×4-2”和“6×3”等不同的算式,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鼓励学生敢于各抒己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不能满足书本的知识,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框在原地,有益的培养他们用质疑的眼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看待问题的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都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
学生的提问、质疑,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提问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究问题答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这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充。
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必须有绝对耐心和宽容。
在尊重学生思维的前提下,合理评价学生。
《第一朵杏花》中有一句话:“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花苞。
”有位老师教学时,让学生欣赏,正如课前所设想的那样,学生纷纷说出“绿、皱、鼓”三词用得好,有的还引用“春风又绿江南岸”“风乍起,抽皱一池春水”来说明自己的见解。
老师正要总结,突然出现了意外,学生说出自己的质疑,认为“吹绿了小草”中的“草”用错了,老师一惊,把“球”踢给学生问他错在哪。
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和第一个“绿”用重了,用“醒”好。
春姑娘来了,睡了一冬的小草醒了,探出了小脑袋。
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异议给予了鼓励,并让其他同学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三种不同意见:一是用“醒”好,既可以避免重复,又把小草写活了,有动感,有诗意。
二是用“绿”好,因为课文写的不是初春,小草早已睡醒了,现在变绿了,而且“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读起来也挺顺口的。
三是用“醒”好,但是改变句子的顺序,改为“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花苞。
”理由是:春天来了,河水解冻,小草萌生,杨柳吐绿,杏树开花,用“皱、醒、绿、鼓”,不但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还可以表现出时间的推移。
一个意想不到的发言,演变为一个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既学习了语言,也磨砺了思维。
(三)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
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
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
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
”“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
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
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
学生答案多种多样。
四、指导学生动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挥都需要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切断操作与思维的联系,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本无法培养。
所以,学生学习新知时,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
如能针对学生好动心理,把教具变成学具,指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探究各种形体特征以及周长、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同事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相信在新课的要求下,在众多素质教育者的努力下,改革会给学生注入新的血液,培养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3-274. [2]王如平,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