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初探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秦皇岛市开发区第一中学李会娟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当今,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在我们正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都相对落后,这将影响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在中学历史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及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恰好是我们贯彻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点。

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
江总书记曾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新课标也注重“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激励创新的学习氛围。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研究、互帮互助,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言行,善于做“倾听者”,鼓励学生
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意见,保护学生奇思妙想。

对言之有理、见解独到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多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小论文、学做小记者、写考察报告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焕发历史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充满创新热情和智慧火花。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从对知识质疑问难开始的。

古人说“: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可见质疑是创造的关键。

只有大胆质疑,才能突破思维定势,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或前人的创造性见解。

利用材料来诱发学生思维,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使问题情境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发生恰当冲突。

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或运用比较、对比等方法来设问,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思考问题的相关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由此引出更多新见解,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四大发明”时,学生提出:“假如火药发明后不是局限于制造爆竹,用于婚丧喜庆;指南针发明后不只作为阴阳先生勘测风水工具,而用于航海对外发展,那么中国人在19世纪还会挨打吗?”对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绝对不能视为顽皮捣蛋或只是简单地给予现成答案,而应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寻找相关参考读物,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每位学生的创造潜
力,让学生以新的思路、新的角度,在寻找问题答案的惊诧中追寻历史根源,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

这样做,即使学生得出不成熟或幼稚的结论,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搭建合作探究平台,创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课标》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

如讲原始社会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古建筑复原图,区别哪个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哪一个是半坡居民的房屋,依据是什么?学生结合教材,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判断,并分组进行探讨、论证,最后判断出:用木头支架的是河姆渡居民房屋,陷入地下一截的是半坡居民房屋。

在分析河姆渡居民房屋时,有个同学说“:河姆渡在长江流域,房子架起来能防潮,上面能通风。

”另外同学补充“:如果有洪水,水可以从下面流走。

”在分析半坡居民房屋时有同学认为:西安半坡在黄土高原上,干燥少雨,所以才这样建造,老师继续引导“,为什么非要陷入地下一截成半穴式呢,上下不方便,还挺黑的?”突然一位同学说“这样可以冬暖夏凉,像我们现在的地铁、地下室就有这样的功能。

”最后老师又把问题升华“,从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南北建筑中,大家能悟出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此例就是利用学生间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这种学习方式就为学生创设了创新思维的有利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挖掘创新思维潜力
昨天的故事就是今天的历史,历史学科知识面广,涵盖量大;因而历史教学要突破课堂,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综合,通过筛选,汲取精华,在开阔眼界、充实头脑过程中达到更高境界。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尽量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

直观形象材料能再现历史,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历史教学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如在介绍中国四大发明时,我们把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其发明过程介绍给学生,历史知识由“死”变“活”拉近时代的距离,让学生感悟到前人的创新成就。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四大发明令我们自豪,但19世纪我们却挨打了、落伍了,这是为什么?”通过对比,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挨打。

五、关注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赋予它一定的现实意义,让历史知识的获得与生命提升的过程相一致。

例如“和同为一家”讲的是唐朝如何用和平手段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老师借此机会让学生谈古论今,搜寻当今世界民族关系中不和谐的“音符”,同学们马上联想到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并且还想用中国古代先哲们总结出的“兼爱”“非攻”等和平思想,劝说巴以领导人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冲突,这样历史学习变得就有现实意义了,在讲述历史知识时,关注当前时事热点,不但能让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而且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把握得更准确,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才会充满生机与
活力。

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在课堂上不但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还要同历史教学内容、当前时事热点、各种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并培养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迁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
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

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

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地想、问、辨。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教会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

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疑乃学之始。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

这不失为素质教育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

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
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