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期,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备受就业问题困扰。
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心理反应呢?充分的心理准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心理准备。
1.准备转换并合理定位角色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相对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等都有稳定性、规律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学生们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角色转换。
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
大学生应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视自己的身份,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1)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
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
当然,通过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得到他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2)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
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3)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准备
求职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者。
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会出现一定的差距。
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
所谓人才“相
对过剩”,是指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多的用不完了,而是呈现出需求不平衡的状况。
如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仍苦于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
所以希望回报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好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单位的心理准备。
2.应有的就业意识
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树立一定的就业意识则能帮助毕业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就业挑战。
(1)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
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对所选专业以及将来自己所适应的职业等问题可能处于盲目状态。
等到即将毕业,尤其是面临择业问题时,往往感到手足无措,更难以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很多大学生在对学校或专业的选择上,因受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把自身情况与职业生涯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有的同学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被录取可能,而选择了自己并不了解或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当时社会热点的影响而随波逐流,选择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家长、中学教师以及亲朋好友建议影响,以他人的尺度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有的同学则是因分数低或志愿没报好而被调剂录取的。
但在大学求学过程中,专业的选择已成事实时,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树立专业思想。
并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毕业前,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本专业的用人信息,树立自我推销的求职意识,凭借自己的实力叩开职业大门。
(2)创业意识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
这样可以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不但为社会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据说,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在日本有10%,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呈上升势头。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3)“转业”意识
据调查,不少强调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更加难于找到用人单位,有的同学不能实现一次性就业,与其就业观念有很大关系。
以专业对口为择业标准的这种画地为牢的观念,确实制约着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
教师应该指导毕业生具备转业意识,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避免“一棵树上吊死”。
大学生完成学业,从学生身份过渡为社会生活中的职业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种种反应、变化。
作为一名就业指导教师,需要了解影响学生就业的心理因素,指导学生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使之努力提高自我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