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培育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名词解释

绪论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以前叫造林学)属于应用学科。

是林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主导因子:立地组成因子众多,其中一些因子对树木的生长起主要作用,这些因子即主导因子。

立地分类:是根据组成立地各自然因子以及立地生产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立地进行归类的过程。

(也叫立地类型划分)。

地位级:林分达到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

立地指数:标准年龄时上层木(优势木或亚优势木)的平均高。

生长段法:用胸高以上连续5年高生长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概念包括两层含义:(1)空间位置;(2)这一空间内存在的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立地质量与树种是相关联的,同一立地,不同的树种,其生产能力可能不同。

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哪种途径?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通常采用综合分析下的主导因子法划分4.采用综合因子途径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有哪些流派?乌克兰学派德国巴登—符腾堡的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类系统5.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立地因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6.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质量高低进行的评价。

立地质量评价有三种途径:(1)根据树木生长指标评价:a.地位级法,因林分平均高受经营措施影响,因此,这个指标并不能准确评价立地。

b.立地指数法,优势木高不受间伐抚育影响,因此立地指数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

缺点:只能应用于纯林。

在过稀、过密或极端贫瘠的立地上密度影响优势木高。

微立地的影响。

幼年阶段杂草和灌木竞争的影响。

c.生长段法,可以消除早期高生长的不稳定影响。

适用于幼龄的针叶树。

(2)通过分析环境因子进行评价:气候因子法,一般用于大区域潜在生产力评价。

土壤因子法,通过对土壤或地形因子的分析,评价立地质量。

(3)树木生长和环境因子结合评价:多元回归法,测定林分中的土壤、地形以及气候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和立地指数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数学的方法可以使环境因子和林木生长联系起来。

7.简单说明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精细化:提高立地质量评价的精度,缩小编制立地指数曲线的区域范围,尽量编制多形指数曲线;综合化: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有林地和宜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相结合,并进行多树种叠加评价(或代换评价),以形成更为实用的评价体系;微观化:立地因子指标将逐渐深化,由直观、间接因素进入微观、直接因素(如土壤理化性质),以便立地质量评价更加有效指导森林集约经营;实用化:越来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对用材林而言,林分蓄积量作为评价指标将得到重视;使用价值外延的扩大:立地质量评价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用材林的范围,扩大到与整个立地环境有关的产出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及游憩资源,并发展到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

8. 简单说明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情况。

第二章林种规划与树种选择林种:根据森林发挥的功能不同可把森林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简称林种。

区划(区域划分):揭示一定现象的地区共同性和区间差异性的手段。

林业区划:揭示林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特点和发展途径的地区共同性和区间差异性的手段。

林学特性:通常把树种生物学特性中与林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称为林学特性,如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态特性。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进行造林树种选择有什么意义?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2.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原则?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1)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经济学原则)(2)适地适树(3)选择乡土树种(生态学原则)(4)树种选择要多样化3.造林树种选择与林种有什么关系?不同林种对树种选择有什么要求?4.什么是适地适树?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是什么?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要求达到:成活、成林、成材、稳定(用材林)1 立地指数指标:(1)分析同一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可知道这个树种最适宜的立地。

(2)分析不同树种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可知道这种立地的最适树种。

2. 材积生长量指标:用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指标衡量是较合理的,但是应用比较困难。

3. 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在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5. 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1)选择:选树适地;选地适树(2)改树适地:改变树种的特性适应立地条件,如:育种手段。

(3)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混交等措施改变土壤特性。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改树和改地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应是达到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株数,通常以株/公顷或株/亩表示。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或播种穴数。

林分结构:是指构成林分群体的各树种的时空分布格局。

第四章森林的树种组成森林树种组成: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比例。

纯林(Pure forest):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Mixed forest):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在该环境中出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植物对同一环境资源的争夺关系;互补:指的是几种植物互为补充地利用环境资源的关系。

混交树种:指起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作用的次要树种。

包括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是培育的目的树种,经济价值高。

伴生树种:与主要树种伴生,并促进主要树种生长的乔木树种。

辅佐、护土、改土作用。

灌木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发挥其有利特性的灌木。

辅佐、护土、改土作用。

混交方法:是指参加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

株间混交:在同一种植行内隔株种植两个以上树种的混交方法。

行间混交:一个树种的单行与另一树种的单行依次栽植的混交方法。

带状混交:个树种连续种植三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另一树种构成的带依次种植的混交方法。

块状混交:将一个树种栽成小片与另一栽成小片的树种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

星状混交:将一树种的少量植株点状分散地与其他树种的大量植株栽种在一起的混交方法。

不规则混交:是构成混交林的树种间没有规则的搭配方式,随机分布在林分中。

植生组混交:在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不同树种的种植点相间隔配置的混交方法。

人工林的轮作:是不同时期在同一地块上栽种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或农作物的栽培方式。

第五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控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

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生长速率是表示林木生长快慢的指标,可分为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

绝对生长速率(AGR):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绝对增加量。

一般以天为单位。

相对生长速率(RGR):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林木个体生长量:是指一定间隔期内各种调查因子(高、径、材积等)所发生变化的量。

一般以年为单位。

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昼夜周期性:林木生长速率按昼夜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昼夜周期性。

季节周期性:林木生长速率在一年中按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季节周期性。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先端优势:主茎顶芽不抑制侧枝生长,而是所有枝条的顶芽抑制本枝条下部芽生长的现象。

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森林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森林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的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的现实生产力:现存的森林群落所达到的实际生产力。

衡量森林生产力的指标有干材蓄积量和生物量。

速生丰产林:是采用集约的经营措施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产量的林分。

达到一定生长指标的才算速生丰产林。

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有何特点?如何根据这个特点经营林木?2.林木个体之间各器官的相关性如何?3.林木群体的生长阶段有哪些?有何特点?如何经营?4.森林生物产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提高森林的经济产量?5.分析我国森林生产力低的原因?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我国森林生产力?第六章造林整地造林整地(Site preparation):造林前清理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全面整地:是全部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法。

局部整地:是部分地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式。

第七章造林方法造林方法:是指造林的具体方法。

播种造林(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方法。

植苗造林(栽植造林):是将苗木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种在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

分殖造林(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枝、干、根、地下茎等)直接栽种在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第八章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 又叫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定义一:它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的时空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多产业的人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