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范围涉及我国31个省区市的有关地区
2001-2010年 • 完成造林2.7亿亩 • 改造低效防护林
1.1 亿亩
• 管护好现有森林 5.6 亿亩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主要是通过抢救濒危珍稀物种、恢复典
型生态系统等措施,解决野生动植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资源的保护问题
必须建立在对林木的生物学、生态 学特性和林地的生态环境本质深刻
理解的基础上。
作为一项经营活动,造林工作必然要受
到森林经理(调查规划)工作的调控,而
且还要以林政学、林业经济学及管理学
的知识作指导。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对
造林工作常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懂得
经营管理的造林工作者不是一个完全胜
任的造林工作者。
SFM包含4个原则:
发展原则-持续收获所需产品
协调原则-发挥整体功能 质量原则-无负面影响 公平原则-有限度利用,
即代际、代
内和国际利益均衡
可持续性的三个条件:
从土地利用管理的角度看,只有当资源的利
用做到了保护环境、经济上可行、社会能接受时
,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才是可能的。 生态上良好
社会可接受
中国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社会生
产事业发展的滞后,包括森林培育学在内
的整个林学的形成发展都比较晚,直到20 世纪20年代以后才陆续由一批从欧、美、 日归国的留学生对林学各个学科做了系统 介绍。
在引进国外先进知识 的基础上,许多先辈努力 探索与国内实际结合,逐 步形成了我国的森林培育 理论和技术体系。
古印度文明
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水旱等 灾害多发的国家。
古黄河文明
随着历史上战争、垦荒对森林的破 坏,唐以后西安不再为一国之都,黄河 文明也因失去森林而痛失昔日光采。
必须树立国土生态环境安全的理 念,认真审视我国国土生态环境的
状况,建立起以森林为主体的国土
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三)实践层面上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森林生态网络
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
失去了积聚和存储水分的中心。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不可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 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古巴比伦文明
公元前4世纪末, 古巴比伦文明衰落
古埃及文明
“由于森林的消失,埃
及600年的文明,却换了近 3000年的荒凉和贫穷。”
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 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
天然林保护工程
主要解决这些区域天然林资 源的修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
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工程覆盖中西部所有省区市及部分东部省区
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还林 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
百分点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A
A A AB AB AB
生态功能
AB AB
ABC ABC ABC
社会功能
11.
文化及精神价值 景观及美学价值 B 国家受益,
12.
ABC
C 全球受益
A 地方 / 个人受益,
SFM的特点:
强调参与式森林经营,
森林问题的国际化;
注重林区居民权益;
生物多样性保护;
支撑体系,如机构、政策法规、意识等。
1944年 郝景盛 《造林学》
1961年 沈国舫主编 《造林学》
1933年 陈嵘 《造林学概要》 《造林学各论》
三、造林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系统
造林既是一个以林木和林地为主要对
象,以培育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森
林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技术系统,又是 一项涉及政策、人员、经费和物资的 人为经营活动。
作为一个生产技术系统,造林工作
《关于森林问题 的原则声明》
《气候变化 国际共约》
《生物多样 性共约》
人类社会对环境与发展领域
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 治承诺。
(二)国家层面上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
新世纪的中国林业勾绘了发展蓝图。 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建设现代林业、实现山川秀美为目 标,以跨越式发展为途径,提出中国 可持续发展林业重大战略及实施对策。
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
工程建设范围包
括北京、天津、河 北、山西、内蒙古5 省区市的75个县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示意图
计划在2001-2010年间
完成退耕还林3944万亩 营林造林7416万亩 生态移民18万人 治理草地面积1.59亿亩 修建水利配套设施11.38万处 小流域综合治理2.3万平方公里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人们对森
林的种类、分布、生长发育和环境
影响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为森 林培育学的形成提供了科学支撑,
而恢复和培育森林的需求则直接促
进了森林培育学的诞生。
近代森林经营思想和 理论,一直在不断的发 展和完善。其发源地始 终在德国。
1764年 R.Hager(德) 森林培育学教程
1865年 H.Cotta(德) 森林培育学导论
林营造、森林抚育及改造、森林主伐更
新等。由于不同林种的培育目标不同, 技术体系也应与培育目标相适应。
一些特定林种的培育科技问题,
由于事业发展需要和培育特点明显, 已陆续独立为单独的课程,如经济
林学、防护林学等,它们统属于森 林培育学科群,成为其三级学科。
二、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以林木培育为代表的中国古
SFM
经济上可行
SFM的特点:
强调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
不能只注重单
一的木材生产;
森林的主要产品和服务
森林产品和服务 生产功能 受益类型
1. 木材 2. 薪材
3. 非木质林产品 4. 涵养水源 5. 保育土壤 6. 防风和降解污染 7. 调节微气候 8. 娱乐 9. 生物多样性 10. 稳定大气候
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 森林培育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了一 些名著,如日本本多静六的《造林学要论》
(1928),英国Dengeler A.的 “Silviculture
on an Ecological Basis” (1935) 等。这些教
科书,反映了各自的地区特点和森林特点,
对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功,即达到培育的目标要求,要从多方
面综合采取措施。
树种选择 苗木保护
适地适树 造林密度
良种壮苗 种植点配置
树种组成
幼林抚育
异龄培育
改善林地环境
四、森林培育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SFM)
以一定的方式和速度管理、利用森林和林
地,在这种方式和速度下能够维持其生物多
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和活力,并且在现 在和将来都能在地方、国家和全球水平上实 现它们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潜力,同 时对其它的生态系统不造成危害。 —(Helsinki Process, 1993)
生态 生态建设 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 生态 生态
选择“生态优先”的林业可持续 发展道路,是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历史抉 择,也是赋予新时期中国林业的历史使
命。
“生态安全”,是新时期中国林业发展
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
林业必须承担起构筑以森林为主体的 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历史重任。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
主讲:赵 忠 教授
森林培育学?这 是一门什么样的 课程?
学习林学专业 将来能干什么?
绪 论
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 造林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
森林培育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
森林培育的内涵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活动的基
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林木种 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
代林业科学技术有着光辉的历史,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走在世界的前
列。
秦汉时期:南方的古越人创造了“萌条杉”、
插条杉等繁殖技术。
西汉的《汜胜之书》和东汉的《四民月令》,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植树技术。
北魏的《齐民要术》,首次提出了农林间作
和林木轮伐法。
春秋战国, 管仲:在土堤
《汉书· 贡 禹传》:“斩
上“树以荆棘,
歧义。近年来普遍用森林培育学
(简称育林学)去代造林学这个名称,
以便使名称更符合其内容,也便于
与英文“silviculture”相对应。
森林培育学的范畴
森林培育学的内容包括2个方面:
①涉及培育全过程的理论问题,如森
林立地和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等基本理论问题;
②全培育过程各个工序的技术问题, 如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
1898 盖耶(德) 接近自然的林业
美国由于新大陆殖民发展的特殊条件,20世纪 以后才在林业科技方面崭露头角,由此推动了森林 培育实践的丰富和提高,也使得森林培育的理论有 了长足进步。
1921年 R.C. Hawley 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
1931年 Toumey & Korstian Seeding and Planting in the Practice of Silviculture
以固其地,杂 之于柏杨,以 备决水”。
伐林木,亡有
时禁,水旱之 灾,未必不由 此也”。
我国古代有关林木培育的知
识和经验尽管对推动林业生产的 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
处于零散无系统的状态,没能形 成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