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九龙
• 认 知
以FOSTER方案为例
• 概 念
• 手 段
• 表 达
空间布局
紧缩建筑用地,贴近原有肌理 留出大面积滨水绿地
规划上一紧一松,一边是与现有九龙老区相连的紧凑街区,另一边是宽阔的滨海公园,高 度的城市性和慷慨的回归自然相辅相成
空间布局
西 东 北 南
开放空间(公园、地标性建筑) 带状空间(街道空间,文化商业) 与城市过渡 海滨长廊
功能布局
摒弃整片规划 功能整合,呼应原城市功能形态
街道组织
连接现有街道网络
在基地东部,福斯特规划了一条带状的城区,以求得与基地外边缘现有的街道网络连接起 来。沿南北向,除连接高铁站战前广场和城市干道外,福斯特还细化街区,在楼与楼之间 留出很多空隙,让海风和海景渗透过去。沿东西向,福斯特设有三条平行街道:北边利用 现有的柯士甸道(规划有高架轻轨电车,协助东西交通);南边是海滨长廊,向东与九龙 公园相连,向西引向一个巨型海滨公园;在这两条道中间,是一条步行的“中央大街”, 可称为整个带状城区的脊柱。街北边多是较高层商业开发楼宇和少部分小型文化设施,街 南边则是一排主要的文化设施,如中大型剧院、音乐厅、戏曲中心、舞蹈戏剧学校、M+ 博物馆等
19公顷的大公园将有壮丽景色的港口和香港岛,是开放的,可访问当地居民和游客。其雕刻 地形,有茂密的树种植,将提供树荫和避难所,使香港农村到城市。一系列的室外露台和散步 将链接到海滨的文化建筑与香港岛的风景。“大公园”还包含地区户外表演和展览。行人 和车辆的需求是平衡的主要车辆路线沉没在地面以下;并进一步最大化,世博中心公园是嵌 入式低于竞技场,结合两个函数在一个紧凑的形式。
• 认 知
• 概 念
• 手 段
• 表 达
西九龙的熟悉的街道模式将延伸到碳中性的城市公园”,这样它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扩展 的当地社区。这种关系是反映在一个鲜活的柱廊,小巷,车道和绿树成荫的街道散步-,记得熙 熙攘攘的兰桂坊和大道如上海街在九龙。尽管该地区将吸引游客为其富有想象力的文化项 目,同样重要的是30000平方米的艺术教育设施,将鼓励本土艺术才能和香港的人民受益。
人口
土地
据《2009-2018人口分布推算》报告 指出,九龙的人口在未来10年将增加 25.91万,在2018年将达到229万。
寸土寸金 围海造田 看得见的都是房子
公共交通
通畅——拥堵
深圳 发达的地铁、公交、电车、航船线路以及相互间便捷的接驳
香港
街道文化
街道网络密集、街道交叉口频繁出现、街区 划分小、沿街小商业设施多样
街道组织
连接高铁站战前广场和城市干道
街道组织
细化街区、渗透海景
街道组织
北:高架轻轨电车,协助东西连通
街道组织
南:海滨长廊,连接九龙公园、海滨公园
城市肌理和街道空间的断裂 高密度导致公共空间匮乏
“城市中的公园”
街道组织
中:活力步行街区
街道深化
街道尺度的研究
街道深化
步行与车行的并置(优化步行空间)
节点空间
展览中心(西侧交通枢纽,人流、车流集散)
规模最大的、大型表演场地+展览中心。将这块巨石放在面海的基地西北角,以足够的场 地来解决人车流集散,减少对东部城区的冲击
节点空间
九龙站和圆方商场(门户区域、东西交接部位)
交通节点位置,呈放射状向外联通,同时广场给以人群一定缓冲
节点空间
高铁总站(门户区域、视野放大)
永远都不缺人气——步行人流
现状
• 认 知
• 概 念
• 手 段
• 表 达
FOSTER+PARTNERS 城市 , 是由小巷 , 街道 , 公共空间, 公园, 还有平凡的 建筑群和好几颗公众的珠宝所交织而成 城市肌理和街道空间的断裂 高密度导致公共空间匮乏 “城市中的公园”
ROCCO 许李严 文化经脉的打通,最终为我们带来的,不单是瞬间的 灿烂,而是长远持久的活力。 巨型尺度带来的非人性化外部空间 充满生机的人文特征的缺失 “清明上河图” “城市活力”
OMA KOOLHAAS 村落的概念可以海纳百川,将社会各界繁多而看似矛 盾的期望消化、摆脱以庞大浮夸的建设来满足 大众的迷思,并能消除“新”、“旧” 九龙之间所可 能存在的疏离和对立
高密度 公共空间缺失 市民参与
“村落”“园林”“街道”
共同点
都摒弃了二战后西方城市更新项目中盛行的现代主义规划模式——先将城市中心开辟成一 大片空地,再在其上放置一组独立的、纪念碑式的建筑,以彰显建筑地标的震撼力 都强调城市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比独立的地标建筑更重要 对街道网络、公共空间、绿化空间和城市肌理的爱护 营造一个绿色互动的环境空间,产生一种活力,能量
香港西九龙规划
城市设计课程 案例分析
• 认 知
• 概 念
• 手 段
• 表 达
区位
西九龙位于维多利亚港湾最后一块填海区,与广东道接壤,西南面依傍着美丽的港湾。西 九龙文化区选址在西九龙最南端,它的形状像一把长柄勺子,这片由人工填海所形成的40 公顷土地,东西两端长约1.4公里,沿海长度有2.3 公里。从地理地置上看,如果说维港是 香港的一条项链,那么西九龙就是项链上最后一颗未经雕琢的珍珠。
自然环境
绿地的连通
自然环境
海景的利用
自然环境
海风穿透控制建筑群组织
节点空间
项目中有些规模庞大的建筑是很难被有机地 融入街区内部的。它们要求有开阔的空地, 会从城市连续肌理中独立出来,可以起到地 标的作用。这些建筑就属于福斯特所说的 “几颗公众的文化宝物”。
卵形歌剧院(街道尽端、开放空间中心)
与九龙站有一定距离,保持交通通畅,同时放大视野,视线直达海景
生态处理
“城市公园“总体规划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是设计用来捕捉和重新创建独特的性格,使香 港这样一个伟大的城市。本质上,一个23公顷的公园和一个绿色大道将提供一个景观设置 一系列壮观的新的文化建筑。17岁的新的文化场所包括一个伟大的歌剧院,M +(一个开创 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音乐厅;和一个15000个座位的舞台,一个展览中心下面。艺术教育设 施、公寓、办公室、商店和运输环节是完全集成,和两公里的海港的长廊将给香港人他们 的第一个机会看看这座城市的标志性的天际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方案将其放在基地的中央靠北地带,恰好位于中央大街和海滨公园的交界处,使它既成为 中央大街的东端结束点(巴黎歌剧院),又成为海滨公园西部起点(悉尼歌剧院)。
节点空间
U形酒店及能源中心(分隔城市与公园、景观最大化)
建筑充分运用其线性的特点,一边利用它阻挡隧道口的交通噪音,另一边为酒店争取景观 最大化——海滨公园、维多利亚港和港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