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专业知识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1、精囊炎患者精液是A、黄色或者脓性精液前列腺炎或精囊炎B、红色或者血性精液肿瘤、结核、结石、前列腺炎、精囊腺炎症C、淡黄色精液久未射精者D、半透明状精液正常液化后E、灰白色或乳白色精液正常2、目前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最灵敏的指标为A、CEAB、AFPC、CA125D、CA199E、PSAAFP:原发性肝癌CEA:胃肠道恶性肿瘤CA125:上皮性卵巢癌、子宫内膜癌CA19-9:消化道癌(胰腺癌、直肠癌)CA15-3:腺癌(是监测乳腺癌术后复发的最佳指标)PSA:前列腺癌异位ACTH:肺癌标志物。

NSE:神经母细胞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标志物a-L岩藻糖苷酶APU: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志物降钙素CT:甲状腺样癌的标志物儿茶酚胺类激素如变肾上腺激素是分泌型嗜络细胞瘤的主要标志物香草扁桃酸VMA常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和嗜络细胞瘤的标志物高香草酸HVM常认为是神经母细胞瘤、儿童交感神经肿瘤的标志物。

3、正常成人淋巴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分类的A、0、5~0、7B、0、005~0、0、05C、0、2~0、4D、0、03~0、08E、0、01~0、054、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肾移植术后出现排异现象D、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E、接触放射线解释: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肾移植术后排异、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再障、粒细胞缺乏症。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或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5、由电阻抗血细胞分析仪间接测定的指标是A、MCVB、RBCC、HCTD、HGBE、MCHC6、急性化脓性感染引起的积液可见A、细胞总数<0、1X10的9次方每升B、以淋巴细胞为主C、以中性粒细胞为主D、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E、葡萄糖接近血糖水平化脓性积液为渗出液,渗出液白细胞总数>0、5 X10的9次方每升,中性粒细胞增高常见于化脓性积液,淋巴细胞增高常见于结核性、肿瘤性积液。

7、漏出液蛋白质含量一般小于A、10g/LB、20 g/LC、50 g/LD、15 g/LE、25 g/L解释:漏出液<25 g/L,渗出液>30 g/L.8测定HCT的参考方法是A、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B、温氏比色法C、比重法D、毛细管高速离心法E、放射性核素法解释:放射性核素法被ICSH定为参考方法,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一般实验室尚不能常规开展。

9、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升高见于A、病毒性脑膜炎B、脑出血C、化脓性脑膜炎D、脑瘤E、结核性脑膜炎解释: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显著增加(超过200X10的9次方每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细胞可中度增加(31~200X10 的9次方每升)常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早期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毒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为主。

2、脑寄生虫病:脑囊虫病、包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棘球蚴病和锥虫病等:细胞数升高,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也可升高。

3、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4、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细胞数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可发现肿瘤细胞。

10、正常脑脊液中细胞主要为A、红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解释:参考值:正常CSF中白细胞为单个核细胞,多为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偶见软脑膜细胞、蛛网膜细胞、室管膜细胞及脉络膜细胞等。

11、尿液比密测定常用的筛选方法A、超声波法B、干化学试带法C、折射仪法D、比密计法E、称量法解释:折射仪法:尤其适用于少尿者,结果精确可靠。

被NCCLS推荐位参考方法试带法:简便快速,受尿中的强酸强碱和蛋白质的影响较大,强酸使得结果偏高,强碱使得结果偏低。

(最适PH5.0~6.5),敏感度低、精密度差、测试范围窄。

仅适用于健康人群的普查。

称重法:最准确,常作为标准参考方法,,但操作繁琐不适宜临床标本。

比重计:NCCLS建议不再使用。

每增加10g/L尿蛋白:比重计法减去0.003;折射仪法减去0.005;干化学法减去0.006每增加10g/L葡萄糖,比重法和折射仪法均减去0、04。

比重SG:在4摄氏度时尿液与同体积的纯水重量之比。

参考值:成人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3~1.035;婴幼儿比重偏低。

12、关于干化学检验尿蛋白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B、大量青霉素可致假阳性C、对清蛋白敏感D、生殖分泌物可致假阳性E、细胞多时候可致假阳性解释:1、加热乙酸法:敏感度150g/L,操作繁琐,确证试验。

2、磺基水杨酸法:操作简便,快速,敏感度高(50~100g/L),但与清蛋白、球蛋白、本周蛋白均可呈假阳性。

干扰因素多,大剂量青霉素钾盐、庆大霉素、磺胺、含碘造影剂或在高浓度尿酸、草酸盐及黏蛋白作用下菌可呈假阳性。

此法适用于筛查。

3、干化学试带法:利用指示剂的蛋白质的误差原理,本法于球蛋白反应很弱,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黏蛋白及本周蛋白基本不反应。

PH值过高,超过指示剂的缓冲能力时,会出现假阳性。

适用于健康普查,肾病筛查。

影响:1、PH:偏碱(>9.0)可使加热乙酸法和磺基水杨酸法呈假阴性,干化学法假阳性;偏酸(<3)假阴性。

因此,实验前因将PH值调至5.0~6.02、离子强度:强度低,可使加热乙酸法假阴性。

因此对限盐或无盐饮食的病人,需滴加饱和氯化钠溶液1`~2滴后再检查。

3、药物:大剂量青霉素钾盐、庆大霉素、磺胺、含碘造影剂时,磺基水杨酸法假阳性,干化学法假阴性。

4、污染:生殖分泌物,假阳性。

13、适用于化学法测定蛋白质的尿液PH为A、1~3B、2~4C、5~6D、7~9E、8~10解释:PH:偏碱(>9.0)可使加热乙酸法和磺基水杨酸法呈假阴性,干化学法假阳性;偏酸(<3)假阴性。

因此,实验前因将PH值调至5.0~6.014、痰液中肉眼不可见的病理成分是A、干酪样小块B、肺结石C、寄生虫卵D、库施曼螺旋体E、支气管管型15、硫磺样颗粒见于A、肺脓肿B、肺放线菌病D、支气管扩张E、肺吸虫病解释:在患者病灶组织和楼管中流出的浓汁中,肉眼可见由发现均在组织中形成的黄色小颗粒状菌落。

可将此种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放射状排列的菌丝,形似菊花。

菌丝末端有胶质样物质组成的鞘包绕,膨大成棒状。

胶质样鞘呈革兰阴性,经苏木精尹红染色,中央部位呈紫色,末端膨大部分呈红色。

16、正常胃液为A、浑浊灰白色B、含鲜红血丝C、无色透明状D、棕褐色E、黄色17、在血液ACD保存液中,枸橼酸盐的主要作用是A、抗凝B、供给红细胞能量葡萄糖C、防止红细胞膨胀失钾D、延长红细胞生成期E、保持和细胞形态完整18、婴幼儿毛细血管采血法的采血部位是A、耳垂B、脚趾C、以上均不宜D、指尖E、足跟19、瑞氏染色时间长短与下列哪项无关A、染色液与缓冲液比例B、室内温度C、与有核细胞数量D、染色液存放时间E、与血膜长短20、检测尿中的B微球蛋白是检测A、肾小球功能B、恶性肿瘤C、泌尿系统感染D、肾小管功能21、关于B微球蛋白叙述错误的是A、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B、炎症及肿瘤时血浆中浓度可降低C、急性白血病有神经浸润时,脑脊液中B微球蛋白可出现增加D、肾移植后如发生排异反应,尿中B微球蛋白可出现增加E、尿中B2微球蛋白主要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解释:由淋巴细胞合成,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特便是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半寿期约107分钟。

自由通过肾小球,在肾小管近曲端几乎全部重吸收,尿液排出的仅为滤过量的1%以下。

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免疫比浊法等。

参考范围:1.0~2.5mg/L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炎症、肿瘤、各种类型白血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血清可达40mg/L。

22、本周蛋白检测较为先进的方法是?A、热沉淀-溶解法B、蛋白电泳法C、免疫电泳D、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E、免疫固定电泳23、尿液PH值降低一般不见于A、痛风B、肾小管性酸中毒C、慢性肾小球肾炎D、糖尿病E、呼吸性酸中毒1、指示剂法: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石蕊和酚红等。

受黄疸尿、血尿干扰。

2、试纸法:干化学试带法的检测范围约5。

0~9.0之间。

3、PH计法:(电极法)精密度高,但须专用仪器,仅适用于科研。

4、滴定法:可进行PH值动态监测。

参考值:随机尿4.6~8.0,多数尿在5.5~6.5左右。

质控:久置细菌分解尿素产氨,PH偏高。

或因丧失挥发性酸影响结果。

临床意义:1、酸碱平衡状态的观察指标:降低:见于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代谢性碱中毒、痛风、糖尿病、白血病或服用氯化胺等药物。

升高:见于碱中毒、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利尿剂及碳酸氢钠等药物。

2、泌尿系感染的辅助诊断:当某些细菌感染泌尿系统时常使尿液呈碱性。

而且碱性鸟本身也不利于泌尿系统的自我防御,易导致感染。

3、指导用药:通过酸化或碱化尿液增加某些结晶的排泄率,可用于泌尿系结石的预防。

24、关于A-醋酸奈酚酯酶(a-NAE)染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为阳性反应,且不被NaF抑制,B、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阴性反应C、少数粒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且不被NaF抑制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阳性反应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阳性反应解释:本实验常用重氮盐为坚牢蓝B,形成沉淀为棕黑色或灰黑色。

a-NAE存在于单核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是一种非特异性酯酶。

单核系可被NaF抑制,称为“单核细胞酶”。

1、单核系:分化差阴性,幼稚单以上阳性。

氟化钠抑制率=(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X100%2、粒系:各期多数阴性,少数阳性,不被抑制。

3、淋系:各期多数阴性,少数阳性,不被抑制。

4、其他:巨核和血小板阳性,不被抑制;少数有核红弱阳性,不被抑制;浆细胞阴性。

临床意义:1、急单白:单核细胞多呈阳性,被抑制。

2、急粒白:原始粒阴性或弱阳性,不被抑制。

3、急早幼粒白:早幼粒强阳性,不被抑制。

4、急淋白:原始淋、幼稚淋呈阴性或阳性,不被抑制。

5、急粒-单:原始粒阴性或弱阳性,不被抑制;原始单及幼稚单阳性,被抑制。

6、红血病和红白血病:异常红细胞阳性,不被抑制。

25、骨髓检查禁忌症A、晚期妊娠B、多发性骨髓瘤C、恶性组织细胞病D、白血病伴皮肤黏膜出血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解释:适应症:1、原因不明的外周血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如一系、二系、三系减少或增多,一系增多伴二系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