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以及对我
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中国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社会稳定的上层建筑,而且对东方世界的文明作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主要是沿着理智与法治的道路前行的,特别是礼治对于人民思想上的禁锢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打造了牢固的基础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思想都不能始终占据牢靠的社会统治地位,历史上的两次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社会基础斗争思想社会影响
正文: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经济上土地制度由分封制到私有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并逐渐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政治上,礼乐征伐由自天子出转变为由诸侯出,士大夫阶层得到广泛发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束缚,实行其兼并政策。
其他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也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那个名存实亡的周朝难以调和的矛盾。
面对这种情况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批判其他学派的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初,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方针。
这一治国思想带来了西周前期奴隶制的繁荣,从而使人对这一思想奉之如圭臬。
但是它并没有象周公所希望的那样使周王室永享天命,至厉王、幽王时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虽然仍遵循这一方针,但还是不能挽救周王室衰落的命运。
先是周郑交恶,桓王被射中肩;接着五霸争盟,天子反被诸侯所召;再后七国称雄,天子完全被冷落。
这一系列事实,不能不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
社会的变革引起了礼法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在意识形态上实是由“礼治”到“法治”慢慢转变的历史。
春秋前期和中期,礼治思潮还占主导地位。
春秋后期,也即子产和孔子生活的时代,“法治”思想开始出现,并且两者发生了第一次论争。
春秋社会末年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面对这一社会现实,主张维护周天子统治的大思想家孔子开始了他艰难的维道路程。
首先孔子认为社会出现诸侯兼
并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是因为人民没有再坚持周公时代制定的礼乐文明,尊尊亲亲,伦理道德,君臣有别的冠冕已经别一些有非分之想的认识打破,所以说他极力倡导用礼来规制人民的思想,达到以前的尧舜治世。
然而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思潮也逐渐不需要奴隶制时代的那种纯粹的依靠道德规制就能统领人民的思想了,一向推崇“礼治”的孔子也意识到“法治”的某些作用,因而提出了“德主刑辅”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到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开始在统治者的重视下逐步强大。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律来统治人民,用严刑峻法来规制人民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说这不可以不说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的。
但与法家的“重刑主义”针锋相对,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反对单纯使用暴力,主张依靠道德教化去争取民众,同时为了避免暴政,主张圣君贤臣治国,“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然而韩非仍然继续批判儒家礼治主张,随着秦国在一大批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在诸侯国中崭露头角并六合天下,建立秦王朝,儒家思想中就全部落败了。
从阶级层面来说,这显示了新兴地主阶级决不退让的立场;从历史层面来说,它为以后统一政权下建立君主专制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清末礼法之争
清末修律是清朝统治阶级挽救危机、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修订法律的指导思想上 ,统治阶级内部存在较大分歧。
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治派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场长达近 1 0年的争论 ,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律的发展方向 ,启动了中国法律由封建化向近代化转型。
鸦片战争后,经过60多年的体认和反思,从清末法制改革发端,中国传统法制受西方近现代法律文明的影响逐渐转型变革,并且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而又充满矛盾的曲折起伏的法制现代化道路。
而“礼法之争”是中国与世界法制接轨的发端。
因此,重新认识“礼教派”的相关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建设有很好的启示。
一、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政府作为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无奈中,被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所冲垮。
但是,清朝的近代礼法之争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当时的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上看,晚清统治集团倡导新政,主张变革,一方面是自救,另一方面是无奈。
其次,当时的国际局势,尤其是日俄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伤害和甲午中日海战北洋舰队的失利,迫使晚清统治集团加大政治改革力度,系统学习外国文化和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以夷治夷”而自强之目的。
所谓“礼法之争”,是指保守的“礼教派”和革新的“法理派”围绕修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制度进行的争论。
一系列的帝国之本主义国家侵略战争在给我国人民带来城中灾难的同时也打破了人民天朝上国的美梦,使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思考我国的政治制度。
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进行,一大批有用的西方法律思想著述开始传入我国,使凯敏的地主阶级认识到法治的重要作用,其中沈家本是其主要的代表人之一,他敏锐的认识到要想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必须进行全新的立法,永兴的法制制度代替腐朽的人治制度,礼治已经不能是以这个世界潮流的发展了。
随着清末修律的进行,我国传统法律思想开始奔溃,换而来之的是应用西方香精的政治法律制度,然而中国毕竟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封建积淀,所以礼治对人民的影响并不能一蹴而就,就是在现在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他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礼法之争走过的道路并不是两个阶段那么简单,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但的进行着,只是这两个简短的矛盾尤为明显,斗争比较激烈而已,中国的封建社会历代都在礼治与法制的斗争中矛盾着,而统治阶级的最终利益迫使礼治为主,刑律为法治的主要表现形式。
礼法之争对我国社会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文化方面,礼法之争死我国思想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一大批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并为百花争民的局面出现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而且他们的思想在中国人民的思维深处生根发芽,锻造出辉煌的智力成果。
然而也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禁锢思想给我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特别是官本位思想使现在仍有一大部分政府官员走向腐败的道路。
经济上,使我国不断改进旧的生产方式,构筑新的社会生产力。
先秦时期的礼法之争逐渐使旧的奴隶制争产方式瓦解,转而迎来了我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的发展。
这使得我国创造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封建辉煌。
而清末的礼法之争使我国传统的中华法系开始瓦解,有利于人民思想上的解放,符合当今社会民主文明的思想潮流,是社会上的一大进步,然而其不彻底性仍然需要教育不断努力指引新一代走向文明开放的道路。
参考文献: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 刘雅倩先秦礼法之争之现代启示华章.教学探索 2009第11期
李光灿,张国华总主编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8
百度文库礼法之争/view/20a10028cfc789eb172dc8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