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我们将从理论上把握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相关课程称作广义的文学理论课程群。
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角度,最终为理解文艺的丰富性提供帮助。
二、文艺理论:从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4个方面建构有当代感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对于“文学活动”的认识,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入手,把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作多层面的系统性的把握,提出了“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含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样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
三、文艺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文学活动过程,因为一般的认识论是无法代替审美心理学的。
三、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中国古代有关文艺的理论进行梳理和阐释四、西方文论:西方文论与美学又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部分。
西方现代文论变化大、问题新、流派多,更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它体现出的社会批判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反理性的转向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
五、马列文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具有的批判意义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论依然是一股活跃的学术力量。
主要讲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的文艺思想。
广义的也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自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到当今最有影响的两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詹姆逊和伊格尔顿――的思想。
六、美学概论(原理、导论):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特点与价值意义。
本课程选用朱立元主编《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另外可参考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周长鼎、尤西林著《审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七、美学其它分支学科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现代西方美学、文艺美学、比较美学第三节美学的历史与现状一、美≠美学:2审美活动很早就出现,“美学”学科出现得较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作为精神活动美学的史前史二、是“美”还是“审美”“美”具有本质论之嫌疑,而“审美”是以实践论为基础,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实践关系。
三、“美学”一词命名和翻译1、“美学”一词出现的哲学背景一般认为,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 (英文是Aesthetics,现代德文Ästhetik),是德国哲学家的鲍姆加通(Baumgarten,1714一172)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鲍姆加通所说“美学”的内涵aesthetics(感性学),鲍姆加通所谓的“Aesthetca”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美学”。
鲍姆加通的“Aesthetica”的对象和范围是比“审美”广泛得多的“感性认识”,他的定义是:“Aesthetica(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的学说、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理性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3、“美学”名称的定型康德对三大批判对知、情、意的讨论。
黑格尔及谢林时代这一名称仍然处于争议当中,他们对“美学”概念作了狭隘化改造:艺术哲学。
黑格尔《美学》(Ästhetik)。
直到费舍尔(黑格尔传人)于1846-1857年发表六卷本《Ästhetik或美的科学》,才使这一名称被确定下来。
4.“美学”一词是通过日本学人的转译而进入中国学界的。
用美学来译aesthetics,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是有问题的,现代汉语在形成时模仿西方近代文化的明晰性,区分性和机械观,这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另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
在汉语语境中,“美”成了与“美感”相对的词,完全客观化了,“美学”因词生义就成了“美”的科学。
第四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作为一门学科,美学既是很年轻的,也是发展变化很大的,问题很多,这是学习美学的困难所在,也是学习美学的乐趣所在。
一、美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一)研究对象人言人殊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呢?这却是个人言言殊的问题。
国内美学界就有些不同意见,1)“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2)“美学是艺术哲学”3)“美学研究是以研究审美心理为中心的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审美经验)4)研究审美关系的一门学问35)以审美活动为逻辑起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而言,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李泽厚)美的本质、观念和美的认识(蔡仪)人的主客观的审美实践(朱光潜)二、美学学科在当代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一)西方强势美学话语(理性-感性二分和本质论思维)与非西方的美学现象的不协调二)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分析哲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反本质论趋向以及对传统美学是个假问题的指责三)社会学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有关文化资本、口味区隔(distinction)对美学的挑战四)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审美泛化对美学的冲击(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与犬儒主义cynicism)三、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一)近现代以来的学科分化:“学科”概念分析:基本含义;学科的历史规训性社会科学的这种分类实际起因于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分化:18世纪末自然哲学断裂为各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就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而社会科学稍后又从道德哲学中分裂出来。
正是从这时起,现代意义上的诸种学科才正式诞生。
“人文学科”(humanities)这一名称本身就是科学所界定的,是20世纪对那些被排拒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
现代哲学是由科学形成时清除出来的东西界定的,其他现代人文学科则首先以古典语文学的形式出现,其后衍生出历史、现代语言甚至艺术史。
二)何为人文学科?A、从近代以来学科分化的历史看知情意(逻辑真)(感性认识美)(伦理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学科)人文科学在德文中又称“精神科学”,它包括传统的语文学及历史、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它具有关注“精神”、“理想”、“价值”的特点。
B、从词源学看4humanities的词源是humanitas(拉丁文,有“人性”或“人情”的意思,又与“paideia”即“开化、教化”相通)源于古罗马西赛尼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思想,指古罗马时代成长为人,即“公民”(自由民)所必修的科目:哲学、语言修辞、历史、数学等。
C、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1)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对象,从主体性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人的各类活动人文学科是一种价值导向:任何一门学科都可因偏重于主体修养功能而人文学科化。
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人发展自身相应能力素质的一种自我实现活动(人文学科)2)评价性而非事实性应当是什么?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为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尺度和目的观3)体验性参与而非认识第五节美学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一、美学的任务:促进生活审美化探索和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指导审美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美学学习方法参考朱光潜先生的总结:1980年10月11日在全国高校美学老师进修班上的讲话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
坚持马列第一义,古今中外要贯通。
勤钻资料忌空论,放眼世界需外文。
博学终须能守约,先打游击后攻城。
锲而不舍是诀窍,凡有志者事竟成。
5老子决不是天下第一,要虚心争鸣,接受批评。
也不作随风转的墙头草,挺起肩膀,端正人品和学风!要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培养和树立崇高美好的人生观知识面要宽:哲学、历史、心理学、各类艺术、创作;新学科附录:美学理论课基本书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或《马恩全选集》第42卷)康德《判断力批判》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宗白华《艺境》、《美学散步》思考题:1、简述美学的人文学科属性。
2、谈谈你对美学学习方法的理解。
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第一节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问题的提出:“美是什么”――“哪些东西是美的”一)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史上的地位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一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的解决。
二)拉图之问柏拉图著作《大希庇阿斯篇》中记载希庇阿斯的以下三种定义均有局限性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第二,“美是黄金”。
第三,“美是恰当”。
苏格拉底的总结:第一,“美就是有用的”。
第二,“有益就是美的”。
第三,“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6感”。
三)柏拉图之问的价值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图、普罗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三、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讨美的本质与以上相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