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专题多彩的消费试题

高考政治专题多彩的消费试题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考点精讲一、考点解读1、高考考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3)生产及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1、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

2、删除“按照消费对象分,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3、删除“消费结构”这一小框内容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专题03 多彩的消费(记忆手册)3.1、消费及其类型(框题)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最新版教材已经删除此知识点)。

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及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及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4、消费类型: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最新版教材已经删除此知识点)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最新版教材已经删除此知识点)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最新版教材已经删除此知识点)3.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框题)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4.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框题)部分内容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及发展的基础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桥梁和纽带)、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二、考情剖析高考命题大揭秘:有关消费的知识高考近年来连续关注,已经由“选择题为主”向“选择题材料题并重”的局面转变。

并且消费的知识点也经常及其他知识点紧密结合在一起。

例题1.(2016年高考全国3卷文综政治13)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

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及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试客的购买行为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答案】D【考点定位】消费心理的表现【名师点睛】本题要学会区分四种消费心理,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及众不同,标新立异。

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

是一种理性消费。

本题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观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8分)【答案】(1)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目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考点定位】影响消费的因素、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名师点睛】体现类的解答题,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体现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为“分析XX体现的XX道理、”“分析XX是怎样体现XX道理的”、“分析XX是如何做到XX(理论化)要求的”的标志性字眼。

“体现类”题对考生的要求是:抽象出设问指定的材料内容所联系的理论知识,实现材料内容及相关知识的正确联结,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解答这类题目可采用“定点—透联—作答”的三步解答法,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透联、作答。

精练精测说明:本部分根据课本知识内容,结合近三年高考、近两年模拟试题,精心地按考点分类整理成一个个考点金卷。

也就是一个专题,集中历年高考试题模拟题和最新原创题测试。

这样对广大师生的备考会有所帮助!2016年高考试题1.(2016年高考全国3卷文综政治13)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

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及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

试客的购买行为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答案】D【考点定位】消费心理的表现【名师点睛】本题要学会区分四种消费心理,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及众不同,标新立异。

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

是一种理性消费。

本题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015年各地高考试题1(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1)出境游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其需求量(Q)受出境游价格(P)、居民收入(M)等因素影响。

不考虑其他因素。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P及Q、M及Q关系的图形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它的需求,据此可以判断题肢①正确,题肢②错误;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消费越多,故题肢④正确,题肢③错误。

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名师点睛】回答本类型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步:判断供求、找准变量、分析方向。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按照“三步走”的方法。

(1)第一步,解读题干文字信息,准确把握题意。

结合文字背景,明确曲线呈现的原因,以及曲线表达的主旨。

(2)第二步,将曲线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复合型曲线可以拆分为单曲线,明确曲线表达的经济信息。

(3)第三步,对比文字信息、曲线信息和题肢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2(2015年高考上海政治17)2014年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

出国旅游趋势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 )A.受从众心理影响B.追求生活质量C.收入水平提高D.闲暇时间增加【答案】C【考点定位】影响消费的因素【名师点睛】本题以出国旅游热为背景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经济生活角度如果考查根本原因都会选择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

解答时注意认真审题,到底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或主观原因,而且要注意根据影响消费的因素提出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理论和措施做到一一对应。

3(2015年高考浙江政治24)“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那天,不少商家推出购500元商品返还280元购物券的活动,很多消费者为了获得购物券而凑足购买500元的商品。

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

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A.是求异心理引发的,不值得提倡B.是攀比心理引发的,并不可取C.违背了理性消费的原则D.违背了适度消费的原则【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及题意不符,题中为了获得购物券而购买许多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并不是求异心理而引发的消费,故排除。

B选项观点及题意不符,题中是为了获得购物券而购买商品,并不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不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故排除。

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时候,应该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题中行为违背了理性消费的原则,故入选。

D选项观点及题意不符,题目事例并没有涉及消费超出了自己的收入水平,故排除。

【考点定位】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准确定位,题中凑单购买行为,没有涉及购买的商品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及别人攀比,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和收入水平,所有并不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也不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也没有违背适度消费的原则,解答本题的关键点在于,题目大量的信息在表述为获得购物券凑单购买自己不需要的商品,学生很容忽略题干开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这个信息,其他后边大量信息的表述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展开的,实际上凡是参及购买活动的人都是陷于商家的引导之中,盲目从众的不理性行为,违背了理性消费的原则。

4(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观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8分)【答案】(1)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目盲从、理性消费。

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