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范文【篇一: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篇二: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标准】小学数学优秀教案标准基本要求:1、体现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基本标准。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切实有效。
3、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策略等多样有效。
将各种媒体有机结合,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重视生成性资源。
4、具有完整教案的基本要素(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分析、课型、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结构完整,步骤清楚,文字简洁流畅,板书板图规范、直观。
5、展现真实的教学过程。
具体要求:一、教学目标设计:1、明确(目标表述清楚、明白、具体)2、恰当(符合课标、学科、学校、教师、学生实际)3、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方法设计1、教法选择得当(结合教材、学生、学校、教师实际,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软硬件并举)三、教学程序设计1、环节设计合理(有层次、结构合理,过渡自然)2、环节中小步骤设计具体,时间分配合理3、程序设计巧妙(体现教学过程和方法上的创新性,有艺术性)四、教材处理1、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2、导入新颖(结合学生实际,以复习旧知识或其他方法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3、突出重点(根据教材及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在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重点)4、突破难点(体现出由抽象到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难点分解突破的方法。
)5、抓住关键(能找出教材特点和本课特点,找准处理教材的关键。
)五、师生活动设计1、精讲巧练、分层训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落实“双基”,体现优生培养过程,体现学困生的分层要求。
)2、教为学服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启发性,引导、点拔、动口、动手、动脑结合)3、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学生自悟与发现,总结出规律和体会。
)4、学法指导得当(各种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准备充分,指导有方)六、习题设计包括题目素材、案例、例题、应用性题目、训练题目、达标题、课后巩固性作业、预习题目等。
题目要适量、典型、有层次性,要按照a类基础巩固题,b类中等难度题,c类较高难度题准备上述各类题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要求。
七、板书设计1、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有启发性,体现教学思路2、言简意赅,图文并茂,布局科学,有美感3、设计巧妙,有艺术性【篇三: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平均数”教学实录一、建立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
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如图1)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移完后,小林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生:(齐)4个。
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生:(齐)能!师:轮到小刚出场了。
(出示图2)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
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
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如图3)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
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生:能!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不能!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也不能!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一般水平)师:最后,该我出场了。
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
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
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如图4)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你们看,光前三次,张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小强并列第一。
更何况,张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
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张老师也可能会输。
生:万一张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5)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生:输了。
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是4个。
师:英雄所见略同呀。
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
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生:也不可能。
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
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
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
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
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
师: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生:应该增加2。
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
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
二、深化理解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图6、图7、图8,三图并排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