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世界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当代世界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论当代世界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摘要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世界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世界生态问题与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本文通过对全世界发展的考察,揭示了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世界范围的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的联系,进而探析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世界生态问题原因分析治理对策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并降低起生存质量的重大有害问题。

从时间上来看它具有跨世纪的特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与上个世纪现在存在并且在21世纪仍然不能完全消除从范围上来看它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从程度上来说具有严重性表现在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它威胁到整个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从而使保护地球环境第一次成为全球性协同动作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它对全球性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政治、外交和社会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1]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自古有之,纵观历史,人类已经遭遇过几次大的生态危机。

第一次生态危机是发生在200多年万年前的第四期冰期。

当时世界大陆的32为冰川所覆盖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纷纷灭绝唯有人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了下来他们学会了在任何气候条件下生存的本领。

第二次发生的生态危机是渔猎时代的食物危机。

第三次是农业时代的土地危机虽然也为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最后都是以人类文明的更大发展告终。

然而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第四次生态危机就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什么当代生态问题如此严重,影响如此之大?下面我们探讨世界生态问题及其主要形成原因。

[1]《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一、世界生态问题现状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一份题为《我们共有明天》报告中警告说:“存在着急剧改变地球和威胁地球上许多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命的环境趋势。

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无用的沙漠。

它的总面积在30年内将大致等于沙特阿拉伯的面积。

每年11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这在30年内将大致等于印度的面积。

在欧洲, 酸沉降破坏了森林和湖泊以及各国的艺术和建筑遗产; 它还可能使大片土壤酸化以至到不可恢复的地步。

矿物燃料的燃烧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之中, 造成了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这种“温室效应”到下世纪初可能将全球平均气候提高到足以改变农业生产区域, 提高海平面泛滥沿海城市以及损害国民经济的地步。

其它工业气体有耗竭地球臭养保护层的危险, 它将使人和牲畜的癌症发病急剧提高, 海洋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

工业将有毒物质排入人的食物链以及地下水层, 并达到无法清除的地步。

”1988年6月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

“就在这同一天, 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工厂又排出1400万吨二氧化碳,几十万吨石油, 垃圾和有毒金属被倾入大海,又有500平方公里森林被毁, 14000公顷变成沙漠,600多万吨土壤随水土流失, 400万人因环境污染而致病。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是破坏它, 同时也会毁灭自己, 还是珍爱它? 是留给子孙后代一颗蓝色的星球, 还是一堆灰暗的垃圾? 人们别无选择。

[2]大气质量恶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的影响, 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的发展, 这是当代世界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大敌。

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匮乏水资源紧张是人类面临的头号问题。

淡水占全球水的2.6%,只有不到1.2%在土壤和空气中, 贝加尔胡又占其中的1/5。

全球淡水总储量为3.5亿立方米, 人类生产与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只有105亿立方米。

目前缺水情况已相当严重, 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或严重缺水国。

[3]世界上现有1/10的河流遭污染。

目前全世界有10几亿人口饮用污染水, 有的国家地表受污染高达70%左右, 欧洲北海一些水域捕鱼有1/3因污染而不能食用。

全世界有20亿人口饮水紧张。

到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淡水资源将比目前减少20%以上, 而缺水国将有所增加。

[2]杨良化:《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写在世界环境日的报告与思考》, 1988年6月4日[3]葛秋芳:《世界水源短缺节水迫在眉睫》,《光明日报》,1994年3月22日其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森林、草原等植被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 土壤沙化加剧, 耕地面积锐减,城镇地区固体废弃物和噪声使环境质量恶化等等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二、世界性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片面, 以及对自然界过量索取造成的苦果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4]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又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不到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次结果又取消了。

”[5]他还说:“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 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 然后人们又感到惊奇的是, 为达到上述结果而采取的行为所产生的比较远的影响, 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事实上,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 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特别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 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 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

”限于历史和社会的条件, 人们的人世只能是相对的, 大多数人还带有滞后性, 如果缺乏自觉性, 陷入片面性, 必将自食其果。

(2)、在经济现代化发展中, 普遍存在着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以至牺牲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忽视宏观调控和全球协调的倾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 至少目前如此。

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 而是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改造自然过程中共有现象, 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而不是地区性、制度性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 发展中国家问题更加突出。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忽视生态环境的短期行为也是不分社会制度区别的, 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依赖粗放经济来追求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 环境国策被置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 只讲治理经济环境, 不讲治理生态环境; 在国际关系上往往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 很少协调对策; 在治理环境的对策上不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是先主动污染后被动治理, 从而造成严重问题。

[4]恩格斯著:《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第38页。

[5]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 第519页三、解决全解生态问题的对策生态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问题,应该得到各民族国家的密切关注。

因为,生态问题已将全人类捆绑在一起,“自然界的行为是没有国界的。

”[6]。

要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能为后代人的生存发展铺平道路,我们要树立生态的思维方式;制定生态制度,限制资本;建立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1)、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则是从整体着眼,看到大自然的深层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方式历久不衰,导向动态平衡.有了这种观点就不可能把地球看作是和人类文明分离的.人类在从工业文明经过信息化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大历史关头,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形成全球生态文明观,它是当代人类所需要的生态智慧,它将引导人类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工业社会的人们视人类为中心,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主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导致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忽视、无视自然界自身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超出自然界承受能力范围肆意地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今天日益研究的生态问题。

实际上,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依赖于自然界。

人作为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人自身,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这也就是说,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自然界作为人的衣食父母,它为人类提供维持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人类保护自然界就等于保护人本身。

(2)、制定生态制度,限制资本扩张资本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实现社会的发展,不能完全撇开资本。

生态制度是指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中心,协调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和。

生态制度具有强制性,其作用就在于用硬性的制度规范、约束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在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生态制度规定了人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做出有损生态环境的事情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这样,生态制度就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行使监管职能提供法律依据,即“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

用生态制度限制资本,就是用生态制度规范、约束资本的趋利本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实现发挥资本社会功能最大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途径。

[6] [日]池田大作.[意]奥锐里欧•贝恰著,卞立强译:《二十一世纪的警钟》[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5 页、(3)、建立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生态的生产方式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发展方式。

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回收——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充分、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4)、每个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与责任对于世界各国,首先政府应以生态文明发展作为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原则,对于生态破坏要起到治理和监督的作用。

社会也要起到积极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呼吁全体成员投入到生态建设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