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对建国后中日关系的分析与展望

试述对建国后中日关系的分析与展望

黄淮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述对建国后中日关系的分析与展望专业名称:历史教育年级班别:0602姓名:刘宁学号:0603020244指导教师:孙玉玲2009年 5 月10 日试述对建国后中日关系的分析与展望系别社会科学系专业历史教育班级 0602 姓名刘宁指导教师孙玉玲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词:中日关系战争历史友好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正确的对日方针、政策,推动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渐次发展,从中显示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及至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对日关系以及高超的外交艺术和深邃思想。

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股逆流。

中国一贯采取向前看的方针,要重建和加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

只是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执行敌视和遏制中国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

在十分复杂的国际国内外形势下,毛泽东高瞻远瞩,倡导发展中日民间往来,以民促官,官民并举,取得良好的外交效果。

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友好关系崭新的一页。

周恩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两国间战争状态没有宣告结束,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和贸易关系不但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发展。

促进中日友好,恢复中日邦交,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

中国和日本都是伟大的民族。

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勤劳勇敢的人民。

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邓小平历来重视中日关系,他也是“中日友好”的积极倡导者。

他在1987年5月5日说:“‘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

”“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事情,加深我们之间的友谊,加深我们之间的了解,加深我们之间的感情。

”「1」江泽民也一再强调:“在我们看来,对于中日关系一要以史为戒,二要向前看,三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要以高瞻远瞩的态度来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2」他还主张中日两国领导人要登高望远,从长远的观点来对待中日关系,使两国友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胡锦涛也表明:发展新世纪中日关系,必须牢记中日友好的历史和经验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成果。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恪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的原则和精神。

既要不断扩大双方利益的汇合点,要重视并处理好双方的关切,尤其要慎重处理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

中日两国领导人应当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发展大方向,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

”胡锦涛还指出,中日应“共同构筑‘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新型中日关系。

”这应该成为我们处理中日关系的一个基本目标和共同口号。

「3」我国领导人上述致力于中日友好关系的论述昭示我们:“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

”中日也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

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在过去100多年,中日有过极为不幸的历史。

两国在地理上离得很近,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难免磕磕碰碰,产生各种矛盾。

为了维护我们这块地区的稳定,以利于两国乃至本地区发展,我们应特别注意尽量化解矛盾而不要激化矛盾。

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少数右翼正在有预谋、有步骤地破坏中日关系,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妄图激化中日两国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妄图激化对方国家内部的矛盾,以达到煽动两国走向对立和冲突的险恶目的。

我们决不能让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复交以来的经验教训越来越证明邓小平的一个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4」可以说,惟其中日关系出现困难,才更需要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对待中日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一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而日本历代政府中一直有人在刻意回避历史,不敢勇于承认错误。

有的日本民众这样说:想请中国朋友们相信,对于这种情况,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日本国民都是深感遗憾和羞愧的。

一些别有企图的日本政治家想利用教科书来散布自己的主张,妄图美化战争和否认屠杀,对于这种反动的教科书,大多数日本国民都是不会接受的。

”但愿我们中日的关系真的可以就这样的改善了。

中日关系关乎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关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从历史经验、国际时局以至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对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面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坚持我国几代领导人倡导的“中日友好”方针比过去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5]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

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

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

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

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

”[6](四)关于日本军国主义与国家正常发展需求的关系问题。

军国主义是日本二战前一段时期所奉行的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模式,是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围绕军事发展和军事扩张服务,政府的政策、学校的教育、企业的生产、科技的研发等都从发动战争的需要出发。

而许多人将今天日本谋求正常国家也就是要求取得集体自卫权看成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表现,这是不正确的。

当今的日本,无论其军费在亚洲名居榜首也好,其自卫队开到伊拉克战场上去也好,都同复活军国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当今的日本不可能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一个原因是日本今天已没有这种必要;二日本国民也不会答应这样做;三是国际社会和国际机制的制约。

因此,我们应该理解日本走向正常国家的需求,而应坚决反对日本在走向正常国家的过程中的军国主义思潮。

(五)关于日本历史问题与中日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日本历史问题是关于日本政府对二战时期侵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是日本所谓的新生代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充分认识到中日历史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及其在中日关系中的重要性。

因此,既不能像某些人所主张的那样,可以忽视日本的历史问题,以中国单方面无原则“退让”来求得迅速解决,对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的倒退需做坚决斗争;同时也更不能将历史问题看成是中日关系的全部,除历史问题以外,中日间还有其它许多重要事情和问题要做要解决,事实上,当今中日所表现出来的台湾问题、东海问题,能源竞争问题等,哪个问题都不比历史问题轻松。

如果在历史问题上双方陷入僵局而不能自拔,只会耽误其它重大问题的解决,而且在两国日益失去政治互信的情况下,就会越来越难以避免偶然性、突发性事件导致两国间的误解和冲突,从根本上讲不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

因此,在历史问题上,既要认真解决历史问题,又要顾全中日关系的大局。

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发展中日友好“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

”这说明中日之间的所有问题相对于发展中日关系这个全局而言,只能是局部性的。

(六)关于日本的右翼势力与日本普通人民的关系问题。

最近,在个别人的头脑中,有一种认识,即只要是是日本的,就是要反对的,因此对日本的在华设施甚至中日合资生产的汽车等等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显然这是相当不理性、不冷静的做法,其之所以如此,就是将日本的右翼势力与日本普通人民、对华友好人士等混淆了。

事实上,不说普通民众,就是日本的政治势力而言也并非铁板一块,总的来看,日本国内现在有四股政治势力:其一是“亲美国际派”,在外交上主张紧跟美国,主张“日美安保条约至上”,现在这一派占主流,小泉内阁就在沿袭这种主张;其二是“亚洲国际派”,主张开展独立自主的日本外交,既重视对美关系,也重视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的关系,主张在美中日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平衡的三角关系,其代表人物是自民党政治家加藤弘一等人;其三是“理性民族派”,在国内政治上倾向于民族主义,强调日本的国家理念与国家战略,但在国际关系上能理性对待,认为日本必须与亚洲国家搞好关系,特别是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搞好关系,共同构筑东亚共同体,其代表人物是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其四是“极端民族派”,其民族主义色彩比理性民族派更加浓厚,更带感情色彩,在对外关系上既有一定的反美情绪,更有强烈的反华情绪和言行,主张构筑以日本为中心、排除中国的东亚经济圈,以对抗中国的崛起,其代表人物是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

当前,日本一些政客和右翼分子不正视历史,破坏中日关系,对华采取强硬外交政策,但这笔账不能算在全体日本人身上,应该严格地区分日本的右翼势力与日本普通人民这两者之间的界限。

把反日等同于爱国是极端的、狭隘的。

要是不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不但伤害了日本人民,同样也伤害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

因此,我们对日外交应该重视日本政坛的不同流派,注意区分日本右翼分子和普通民众的不同,并努力争取日本的和平势力来压制右翼势力,而决不能让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

复交以来的经验教训越来越证明邓小平的一个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惟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七)关于反日过激行动与正确爱国方式的关系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国与国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是常有的事,由此产生一些国际纠纷也是必然的。

我们主张用协商谈判的办法,尽最大可能来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

对于国际问题,任何民众当然可以发表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但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时,应该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