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
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
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
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
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
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正在打破战后以来的一些禁区,改变战后和平发展路线。
1999年以来,日本国会相继通过了《周边事态法》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相关法律,把修改教育基本法也提上了日本政治的议事日程,反映了战后日本政治的基石正在动摇。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历史认识问题及教科书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实际就是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的如实反映。
(二)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一直是影响东亚各国和日本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自从1978年在东京审判中被处刑的14名A级战犯的名字作为“昭和时代的殉难者”一起放进靖国神社之后,靖国神社就成了中日本关系中间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几届日本首相顶着外交压力,屡次参拜靖国神社。
小泉纯一郎担任首相期间更是因为年年参拜导致中日外交关系一度降到最黯淡的时期。
靖国神社是日本侵略历史的罪证,对靖国神社的态度,直接反映着日本政府对过去侵略历史的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态度。
(三)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问题历史复杂,虽然中国自古拥有主权,但近代遭日本篡夺、美国亦是帮凶,所以遭致中国海峡两岸强烈抗议,日本强化各种事实企图占有、将管辖权故意混淆为主权,就是要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国有化。
每一步挑衅行为,日本人都在等待中国的反应,从而直接影响日本的下一步行动。
因此,在钓鱼岛问题上只有中国积极主动采取对策,未雨绸缪,抢在日本人前面有所动作才能真正遏制不断恶化的钓鱼岛局势,让日本人看到中国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勇气。
三、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中日关系的复杂性给推动对日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努力防止陷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寻求找到最佳平衡点。
既要积极推动经济关系,又要妥善处理政治问题;不因政治摩擦而牺牲经济关系,也不因经济关系而丢弃政治原则。
中日之间的潜在分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但双方可以形成和完善一整套“摩擦管理”的体系和措施,当发生“历史问题”时,不宜使这一问题影响中日间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可以采取“政经分离”、“分别解决具体问题”、“不使一种政治摩擦点燃另一种政治摩擦”等做法,使两国在认清相互分歧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相互间的共同利益,而力争减轻分歧在整个中日关系全局中所占的分量。
目前,中日互为重要或主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是一种互惠的战略性关系。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日关系,要确立长期的经济战略发展规划,保证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关系,用政治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只要存在利益点,两国就有合作的机会。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但是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中日两国应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和的规模,加强民间往来,实现两国人民友好相处,合作共赢。
只要日方恪守三个重要文件精神,中日关系就会回到正常轨道,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前景既充满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应继续保持主动姿态和足够的耐心,积极推动中日政治关系改善的进程,致力于消除相互间的戒心,增进相互信任。
这将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因为单方面做出重大退让就能够收取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