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2)图中B处盛行季风,C处盛行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答案:(1)7;低;亚洲低压(2)东南风;西南风(3)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4)亚欧大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风向:风从____吹向____。
(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在_____季出现。
(3)若此洋为太平洋,则此时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名称为________。
15.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表示___(1月或7月),A地气压中心的名称为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
A.纬度影响B.地形影响C.洋流影响D.冬季风影响
12.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
探险考察站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北方向
二、综合题
13.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5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如右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的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大拇指伸直代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7月份,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即大拇指往北移),全球气压带(即四个手指与手掌之间接触带的凹凸处)也往北移,1月份则往南移动。
【典例解析】
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北风
6.关于极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锋产生在两极附近
B.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
C.极锋是由于空气垂直下沉运动而形成的
D.极锋是极地东风爬升到盛行西风之上的过程中形成的
7.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课题
2.3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
1.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并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考点及考试要求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2、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课:
归纳: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遇冷气流下降形成高气压
风: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意义
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3、大气环流规律(重点)
A.台风的影响B.反气旋的影响
C.海陆热力差异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
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
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
5.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B.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C.纬向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8.当亚欧大陆印度低压势力增强时()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总结: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形成了6个风带和7个气压带。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为了让同学更进一步的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我们看下面这个变式图。
三圈环流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
4.对比分析地图: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2)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3)规律:就北半球来说,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1).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
绘制出赤道与两极间的热力环流——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2)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3)、提问: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3.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冬季盛行由陆地吹向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A.①④B.②④
C.①③D.③④
9.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D.赤道地区
10.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思考:
1.若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势力更强,会对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降水和天气各带来哪些影响?
2.若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势力更弱,又会对我国南、北地区的降水和天气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C4.D5.A6.B7.C 8.D9.A10.A11.D12.D
二、综合题
13.(1)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2)图中C点盛行_____风,D点盛行______风,此时我国的天气特征为_______。
【阅读思考】
副热带高压与梅雨、伏旱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伏旱的早迟,都与其进退的时间早晚、强度和空间分布有关。
夏半年,随着副热带高压位置季节性北移和加强,从海洋上来的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北进,而北方来的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高压北侧交锋形成的雨带也随之逐渐北上。夏初,副热带高压中山西伸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也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长达数周的连续性阴雨天气。此的正是江南梅子成熟季气,故称为“梅雨”。7~8月,副热带高压进一步北进,雨带随之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完全受副高控制,形成炎热少雨的“伏旱”天气。
4.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①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
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
6.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4)、比较:同是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5)提问画图: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6)补充图示: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2)a、b两地的风向;a______,b______。
(3)A处的降水以____雨为主,C处的降水以____雨为主。
(4)B处大陆东西两岸相比,降水比较丰富的是__,原因是__________。
(5)D处降水少,但气候比较湿润,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1月份,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A、B、C、D四处中,__处的气压带被阻断成高压中心。此时,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高压中心名称是______,在其影响下,我国广大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____________。
性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B南亚:形成原因:冬季——海陆的热力性差异;夏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性质:冬季低温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主要分布在()
A.0°~30°B.30°~60°C.60°~90°D.40°~60°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就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
D.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然导致风向季节变化
3.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11.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