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篇一: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论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并阐述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学的方向: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融合多元文化,强调以审美为核心。

然后再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较为全面、深刻地探讨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策略:主角与配角;个体与全体;美育与育人。

关键词:音乐教学;教学改革;教学策略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中国,以双基和唱歌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国家正式将器乐和音乐欣赏写入教材。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没有摆脱以唱歌为主,以基本乐理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背离了审美教育的方向。

在教育目的上,以应试教育为主。

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艺术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操作,甚至是训练学生应考的方法和技能技巧。

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模仿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老师说了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接受的是认知性的、传承式的教学,以至于有些学生学了九年的音乐,在许多方面仍然是一片空白,没有基本的审美能力。

篇二:初中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论文] 初中音乐教育改革之我见音乐教育要改革,要进步,要切切实实提高其教学质量,就要在素质教育之大环境中,依据新课程标准,改革音乐教学,积极踏实地探索中学音乐教法。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教育灵活多样,寓思想于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过去,为了搞“应试教育”,有些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的春天来了,音乐
教学受到重视、欢迎,有些地方甚至达到火热程度。

现笔者结合实际,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视角的转变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音乐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

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

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人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

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得非常生动有趣,篇三:《纲要》论文音乐教育改革论文《纲要》论文音乐教育改革论文:新背景下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思路摘要: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体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

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培养集中在音乐学的基本理论、音乐历史与文化、音乐表演的基本技能,歌唱、演奏、创编的能力,对音乐文献的熟悉等方面,忽略了音乐学习在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纲要》;音乐教育改革;注重实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为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去年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作了详尽的规划,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对我们解决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
不足《纲要》在指出我国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办学活力不足”。

这也正是我国目前高校音乐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高等音乐教育由专业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开设的音乐院系两大块构成,其中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

相当部分高校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专业教育理念僵化,学生素质不高,适应社会和就业能力不强。

在办学理念上,很多普通高校所设立的音乐系教材还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模式,办学特色不明。

未能很好地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以及本院系自身的办学条件出发。

比如,目前我国开设音乐专业的不少高校都是由过去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专等师范类院校延续发展而来的,这些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各自的学科发展布局,增设了音乐学及音乐教育专业。

但相当部分院系,盲目追求“正规化”和所谓的“学术性”,丢掉了原师范教育的办学特点,未能正确处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弱化了教师教育的服务意识和培养目标,忽视对音乐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学生毕业缺乏应对急速变化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能力。

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无法与专业音乐学院相比的前提下,办学模式大同小异,专业设置重复的培养现状使得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出来了大量同质化的、能力单一的毕业生,学生难以适应多元的社会需要,就业困难。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思路如何解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改革创新办学方向,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纲要》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
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学应强调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着重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从各学校、各系科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重点建设和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办学上突出各自的特色。

比如,我国的专业音乐院校,基本上都地处中心城市。

较少能有机会融入基层,深入民间,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亲近和了解不如地方普通高校方便。

而普通高校不少处于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它们根植于地方,依附于地方经济与文化,接近于民众,贴近于民间,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这类高校则可强调教学中的地方性,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

与地方音乐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人为本的通才教育《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格局,怎么才能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人呢?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只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只强调了非艺术化的讲解和说教,而忽略了音乐学习的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只强调了理论的灌输和技能的堆砌,而忽略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兴趣与爱好的培养。

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一专不多能,就业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弱。

具体体现在,学科课程专业细分化倾向严重,课程愈分愈细,内容越来越专,缺乏相互交融整合,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线型或块状的,知识与技能间缺乏互动。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内容相对陈旧,几十年不变。

尤其是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重技巧轻艺术,重专业学习轻文化学习,
导致学生的学习难以摆脱纯技能学习的误区。

从教学模式上说,方法固化单一的手把手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法难以突破。

面对这一情况,纲要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结合《纲要》的要求和社会需要,我们应突出强调重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通才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应实现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应重点强调实用性和创新性,不能一味地沿着专业音乐院校的路走,照猫画虎。

例如,开设跨学科教育类课程(如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等),增加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艺术史、外国文学艺术史、中西方文化之比较等),整合专业课程,加强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开设如声乐综合课、钢琴综合课等。

在授课模式上,要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式转向师生互动的探究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灌输式”甚至是“强制式”的教学格局中,教师处于主导《》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浅谈音乐教育改革论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