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一号文件力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中央一号文件力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中央一号文件:力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2010年02月01日09:27:03 来源:新华网综合据《国际金融报》1月31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揭开面纱。

这是新世纪以来的连续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

今年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其中包括涉农贷款补贴、农民建房贷款、继续推动建材下乡和家电下乡等。

破题农村金融难农村金融问题一直以来是阻碍农村经济活力的桎梏。

一号文件给予了高度重视。

文件指出,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鼓励设立村镇银行,加快农村合作社和小额信贷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

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对惠农贷款给予优惠贴息,短期来看会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治标不治本。

”复旦大学教授华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农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抵押品无法融资。

随之而来,无抵押物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加大,没有银行甘愿承担如此高风险。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贷款创新至关重要,比如采用团贷等形式。

另外还要挖掘抵押能力,政府可以将农民的家畜或者未来产品先买过来,农民就可以此作为抵押品。

孙立坚表示,“最大的挑战就是农村信贷是高风险贷款业务,其借款能力弱,投资不确定性强,受天气、进出口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

”因此,国家在推动农村信贷的同时也要切实关注其风险,否则将导致银行更多坏账。

而其中的风险,可以让风险投资基金、慈善基金等共同承担。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虽然有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金融政策,但要想让农村居民享受普惠式的金融服务,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建材下乡拉内需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下乡”政策进行升级、补充。

文件规定,将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对现行限价内的产品继续实行13%的补贴标准,超出限价的实行定额补贴,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增选一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补贴对象扩大到国有农林场(区)职工。

对于家电下乡,郑风田建议,给农民发家电购买券,改招标为普惠制。

一定要改变目前补富不补穷的怪现象,让农村贫苦的农民也能享用家电产品。

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后,“建材下乡”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新亮点。

文件规定,抓住当前农村建房快速增长和建筑材料供给充裕的时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

郑风田认为,建材下乡,让农民用上优质建筑材料,是好事,但不能仿照家电下乡规则,农民只有买了建筑材料才能补。

“不妨可以学习一下韩国,政府提供材料,交给农民自己建房用。

补贴应该直接补给农民。

”孙立坚则认为,建材下乡与家电下乡,都是为了扩大内需。

不同的是,对于农民来说,花几千元买家电不是难事,但是购买建材是以农民住房建设需求为基础。

而建设房屋的开销相较于家电、汽车来说要大得多,很多农民是承担不起的。

“关键还是要解决农民的稳定就业问题。

”推动农业产业化此外,一号文件还指出,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文件提出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12个字,意义重大。

以前总量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增加,但比例有的年份可能还有降低。

现在不仅要求总量增加,而且比例要提高,是个更高的要求。

一号文件也指明了支农资金的投向,包括继续增加各类补贴,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此外,文件还提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抓紧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种,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有关专家指出,“仅有投入是不够的,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由于财政资金一般会被优先投到能够带来更大GDP增长的项目,而农业农村见效慢、时间长,一般不会被优先选择为投资重点,那么如何保证各级政府把资金投向农业农村是个大问题。

与此同时,地区间投入差距多大与不平衡问题、农资金整合、配套问题也亟待解决。

(记者卫容之见习记者陈偲)社科院专家解读"一号文件":新生代农民工将市民化2010年02月01日07:44:26 来源:新京报1 修土地法推动土地改革【文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要严格限定在试点范围内,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

【解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国祥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但是从今年的一号文件来看,并没有全部涉及,仅仅进行了部分落实。

从文件的表述来看,也强调“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等原则,看起来似乎比三中全会的部署更为保守,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三中全会是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一些突破,但是法律层面还没有动,因此文件里也专门提到要加快修改《土地管理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土地政策的改革。

2 新生代农民工将市民化【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解读】李国祥认为,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父母本身就在城市打工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大都是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二代农民工。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

和上一辈人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农村对他们而言非常陌生,他们愿意在城里生活。

因此怎样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是目前农民工问题的新难点。

文件里提到的措施是立足于解决他们滞留城市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将他们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随后再纳入其他社保体系,以逐步达到将他们市民化的目标。

3 三农支出预计增千亿元【文件】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

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解读】李国祥分析,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达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这个数字还是在去年财政收入整体状况不是太好的情况下达到的。

我估计,今年的增幅会进一步加大,增加值起码会在1000亿左右。

4 建材下乡支持农民建房【文件】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自用住房。

【解读】李国祥说,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对于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很强烈,很多农民存一辈子的钱,就是为了盖一栋漂亮的楼房,这一特点可以很好地和目前扩大内需的政策结合起来。

推动建材下乡,中央和地方也可以考虑和家电下乡类似的政策,财政给予部分补贴,或者有一些幅度不大的优惠,以刺激农民的积极性。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有媒体报道,《扩大建材下乡政策及实施建议(初稿)》指出,“建材下乡”政策一旦启动,每年可增加国内消费至少500-600亿元。

(李静睿)中国7年来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求解"三农问题"2010年02月01日20:23:34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记者张正富)中国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同时,各个文件又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提出针对性措施。

下面将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一号文件”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以及提出的具体要求列举如下: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从而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业和农村问题依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对当时“三农”问题的判断: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针对问题提出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