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意境内容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意境是诗歌的本质,本文探究意境的产生与重要性,探究意境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
意境教学则是古诗教学的精髓,本文着重探讨了意境教学的意义、特点、方法、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意境教学正文:我国古诗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继之以《楚辞》、《乐府》,经“建安”、“正始”,历唐、宋、元、明、清,汇聚成一条浩浩荡荡的诗的长河,可谓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诗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倍受人们的喜爱。
一、古诗意境的含义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论题。
意境理论在我国传统文论中源远流长。
唐代王昌龄最早提及“意境”一词,在《诗格》中他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诗僧皎然则是系统意境理论的创始人,在《诗式》中他提出“诗缘情境发”、“情在言外”等揭示意境本质特征的重要论断。
之后,晚唐诗僧司空图将皎然的意境说提高一步,意境说趋向了成熟。
他的《二十四诗品》是第一部研究诗歌意境的专著。
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附录》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他揭示出意境的两个主要特征:“意与境深”、“言外之味”。
可见王国维为诗歌意境说理论的最终完成作了归纳和总结。
建国以来,意境说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解释,但宗白华先生对意境的解释最为形象生动:“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聚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本质,是诗歌的灵魂。
王国维明确地提出把意境作为评判诗歌的重要标准,把情景交融、不可分割的诗歌看作是上乘之作。
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
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在《人间词·乙稿序》中又说道:“文学之工不工,亦视之意境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可见意境是评断诗歌高下优劣的标准和圭臬,而创造意境则是古往今来诗人永恒的追求和理想。
二、古诗意境教学困境、意义与特点(一)古诗意境教学困境现今仍有很多老师是这样教学古诗的:先简单解题,然后读诗释词,接着一句一句串讲,再归纳古诗的中心思想,最后检查背诵、默写古诗。
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干巴,学生学得枯燥。
至于古诗的本质——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可望也不可及,更不可能走进其中细细品味。
学习古诗不但没有学得古诗的精华,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毫无兴趣可言,是老师“要我学”。
(二)古诗意境教学意义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中国古代的诗教,今天的学校教育之中还用得着。
新大纲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且新大纲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
意境是古诗的本质,是古诗的灵魂,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意境)为最上”。
“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学习古诗的核心问题应是古诗意境的重建。
因此,古诗教学以意境教学为最上,抓住了意境教学也就抓住了本质、灵魂和核心。
古诗意境把虚实之美、动静之美、含蓄之美巧妙地融为一体,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
开展古诗意境教学,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体悟古诗意境的过程,就是鉴赏美的过程。
古诗意境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诗人在创作时,塑造形象、描绘画面,将无限的情思融于有限的文字中,因而使得古诗意境深邃抽象。
学生学习古诗时,要领悟诗句的言外之意,体会诗人的情思,就必须依靠自己运用想象力去补充和再现古诗意境,这其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意境的重建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当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再现意境的时候,也就是在大脑中主动地将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继而展开进一步的联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的意境。
由此可见,开展古诗意境教学,对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三)古诗意境教学特点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古诗意境教学,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意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将学生引入古诗意境呢?这是古诗意境教学的难点。
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
不难发现,古诗意境教学强化学生内心的感受,淡化字词句繁琐的分析。
三、古诗意境教学方法(一)入境——审美感知阶段“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
因此,意境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纷呈叠出的特点,它常常由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画面再现这实际上是把浓缩在诗句中的情境显现出来,利用插图或是绘制一幅幅形象真切的幻灯片或挂图,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诗歌中的美,由此直接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山行》的插图,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那山路、人家、白云、苍劲的树木、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晖映着晚秋漫山遍野的红色枫叶,连画中的落日也被经霜的红叶染成红色。
“霜叶红于二月花”可谓是尽在不言中,而诗人所要表达的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仔细观看插图,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古诗意境之中。
2、音乐渲染音乐诉诸人的听觉,开启人的想象和联想,是打开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
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古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产生暗示效果,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不知不觉中披文入境,感受古诗的精妙。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以舒缓的古筝曲《送别》,《宿建德江》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早发白帝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江雪》配以幽怨的二胡曲等。
运用PowerPoint、Author ware、Flash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将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两者结合起来,还可以适当添加动画,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语言描述画面再现、音乐渲染,都是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再现古诗意境的过程中,直观手段必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
假如缺少教师的语言描述,就会将再现古诗意境变成盲目的、无计划的教学或是使学生陷入单纯的兴趣之中。
相反地,教师贴切、优美的描述语言,不但能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意境,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语言美的熏陶和享受。
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运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夜晚,月亮落渐渐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那是怎样一番情景啊!同学们,这是哪里呀?喜欢吗?想亲自去看看吗?教师优美的语言,不但为学生理解诗句作了铺垫,而且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之中。
4、诗眼锤击“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
诗眼能传神写照,传达出一首诗的精神。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诗眼,重锤敲击,唤起想象、联想,进入古诗意境。
如《泊船瓜洲》中的一个“绿”字,诗人确实费了一番心思。
改用“到、过、吹、入”等字,春风还是春风,江南岸还是江南岸,两者没有发生内在联系,而一个“绿”字,将名词改为使动用法,春风使江南岸绿了,春风和江南岸发生了有机联系。
一个“绿”字蕴含着江南岸无限春色。
5、典故会意古诗中常常用典,以典故蕴含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指明典故出处,明确用典的场景,引导学生体会用典所表达的不尽之意,不尽之情,让学生玩味欣赏,借此进入古诗意境。
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飞将”是指汉将军李广。
他守卫边关几十载,英勇善战,战绩累累,与守边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而匈奴人则是闻名丧胆,不敢越南山而牧马。
尔后引导学生思考:月照边关,戍边战士为什么怀念飞将军?诗人用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得出答案:现在的边关守将只知道吃喝玩乐,玩忽职守,敌人入侵,边关岌岌可危,戍边士卒,何时可以返乡?由此想起了飞将军,假使那令敌人丧胆落魄的李广还在,戍边战士长征万里终有还!愤恨边关守将腐败无能的情感顿时萌生心头。
诗人用典,引发共鸣,学生借此进入古诗意境。
6、知人论世“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的这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在我国古代颇有影响。
古诗的意境,一方面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另一方面又必然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
对特定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思想加以考察,可以帮助学生进入古诗深邃的意境。
如在教学《江雪》时,适当介绍柳宗元因“八司马事件”而被贬,以及之后他的处境和心情等,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进入古诗意境之中。
(二)激情——美读品味阶段在入境的过程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它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
因此,在引导学生入境之后,教师应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想象,完成对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即古诗意境的重建。
这是古诗意境教学的重点。
如何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各种情感生活都有固定的力的模式,外物通过其表现形态(形状、色彩、质感等)所展示给人的也是一种力的模式,当这两种力的模式达到同形同构时,外物便会在人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文字是古诗意境外在的载体,通过朗读,使得文字与朗读者的情感体验达到一种融合状态。
即通过朗读,使得外物(古诗意境)之“力”与学生固有的情感之“力”到达某种程度的同形同构,此时外物(古诗意境)便在学生的思想中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
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引导学生美读古诗,是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条捷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古诗叙事抒情无庸质疑。
叶老所指的美读,是一种声情并茂的吟诵,是真正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情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