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点八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1. “万有引力与航天”几乎每年必考,以选择题为主。
近几年的出题主要集中在天体质量、密度的计算,卫星运动的各物理量间的比较,以及卫星的发射与变轨问题。
2. 几点注意:(1)考虑星球自转时星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为万有引力的分力,忽略自转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2)由v =GMr得出的速度是卫星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的速度,而发射航天器的发射速度要符合三个宇宙速度;(3)卫星在运行中的变轨有两种情况: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
典例1. (2018∙全国I 卷∙20) 2017年,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根据科学家们复原的过程,在两颗中星合并前约100 s 时,它们相距约400 km ,绕二者连线上的某点每秒转动12圈,将两颗中子星都看作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由这些数据、万有引力常量并利用牛顿力学知识,可以估算出这一时刻两颗中子( )A. 质量之积B. 质量之和C. 速率之和D. 各自的自转角速度 【解析】双中子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频率f =12 Hz (周期T =1/12 s ),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可得:212112(2π)m m Gm r f r =,212222(2π)m m G m r f r=,r 1+ r 2= r = 40 km ,联立解得:(m 1+m 2)=(2πf )2Gr 3, B 正确、A 错误;由v 1=ωr 1=2πfr 1,v 2=ωr 2=2πf r 2,联立解得:v 1+v 2=2πf r ,C 正确;不能得出各自自转的角速度,D 错误。
【答案】BC典例2. (2018∙全国II 卷∙16) 2018年2月,我国500 m 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发现毫秒脉冲星“J0318+0253”,其自转周期T =5.19 ms ,假设星体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11226.6710N m /kg -⨯⋅。
以周期T 稳定自转的星体的密度最小值约为( )A. 93510kg/m ⨯B. 123510kg/m ⨯C. 153510kg/m ⨯D. 183510kg/m ⨯一、考点分析二、考题再现【解析】设脉冲星值量为M ,密度为ρ,根据天体运动规律知:222Mm G m r T r π⎛⎫≥ ⎪⎝⎭,34π/3M M V r ρ==,代入可得:153510kg/m ρ≈⨯,故C 正确。
【答案】C典例3.(2018∙全国III 卷∙15) 为了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 ,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另一地球卫星Q 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
P 与Q 的周期之比约为( )A. 2 : 1B. 4 : 1C. 8 : 1D. 16 : 1【解析】设地球半径为R ,根据题述,地球卫星P 的轨道半径为R P =16R ,地球卫星Q 的轨道半径为R Q = 4R ,根据开普勒定律,232364P PQ QT R T R ==,所以P 与Q 的周期之比为T P ∶T Q = 8∶1,选项C 正确。
【答案】C1.如图,地球和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和形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1、r 2之比为1 : 4,不计地球和行星之间的相互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8年 B .地球和行星的线速度大小之比为1 : 2 C .由图示位置开始计时,至少再经过87年,地球位于太阳和行星连线之间D .经过相同时间,地球、行星半径扫过的面积之比为1 : 2 【答案】B【解析】地球和行星均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 1 = 8年,根据32113222r T r T =解得T 2 = 8年,A 正确;根据22Mm v G m r r=可知1221v v =,B 错误;根据122π2π2πT T t -=可得87t =年,C 正确;天体半径扫过的面积为2π2πS r θ=⋅,而2πt T θ=,联立解得2πtr S T =,三、对点速练故经过相同时间,地球和行星半径扫过的面积之比为1212S S =,D 正确。
2.(多选)2017年8月我国FAST 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两颗太空脉冲星。
其中一颗星的自转周期为T (实际测量为1.83 s ,距离地球1.6万光年),假设该星球恰好能维持自转不瓦解;地球可视为球体,其自转周期为T 0;同一物体在地球赤道上用弹簧秤测得重力为两极处的0.9倍,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则该脉冲星的平均密度ρ及其与地球的平均密度ρ0之比正确的是( )A .23πGT ρ= B .3πGT ρ= C .202010T T ρρ= D .202010T T ρρ=【答案】AC【解析】星球恰好能维持自转不瓦解时,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222πMm G m R T R ⎛⎫= ⎪⎝⎭,又34π3M R ρ=⋅,联立解得3πGTρ=,A 正确;设地球质量为M 0,半径为R 0,由于两极处物体的重力P 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02M mP GR =,在赤道上,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则有200202π0.9M m G P m R T R ⎛⎫-= ⎪⎝⎭,联立解得2202040πR M GT =,地球平均密度002030πM V GT ρ==,C 对。
3.(多选)一探测器探测某星球表面时做了两次测量.探测器先在近星轨道上做圆周运动测出运行周期为T ;着陆后,探测器将一小球以不同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测出了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h 与抛出速度v 的二次方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 、b 已知,引力常量为G ,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根据以上信息可求得( ) A .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2baB .该星球的半径为bT 28a π2C .该星球的密度为3πGT2D .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4aT πb【答案】BC4.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点40分成功发射。
量子卫星成功运行后,我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假设量子卫星轨道在赤道平面,如图所示。
已知量子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m 倍,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n 倍,图中P 点是地球赤道上一点,由此可知( )A .同步卫星与量子卫星的运行周期之比为n 3m3B .同步卫星与P 点的速度之比为1nC .量子卫星与同步卫星的速度之比为nmD .量子卫星与P 点的速度之比为n 3m【答案】D【解析】根据G Mm r 2=m 4π2T2r ,得T =4π2r3GM ,由题意知r 量=mR ,r 同=nR ,所以T 同T 量=r 3同r 3量=n 3m 3,故A 错误;P 为地球赤道上一点,P 点角速度等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根据v =ωr ,所以有v 同v P =r 同r P =nR R =n 1,故B 错误;根据G Mm r 2=m v 2r ,得v =GM r ,所以v 量v 同=r 同r 量=nR mR=n m ,故C 错误;v 同=nv P ,v 量v 同=v 量nv P=n m ,得v 量v P=n 3m,故D 正确。
5. 某试验卫星在地球赤道平面内一圆形轨道上运行,每5天对某城市访问一次,下列关于该卫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角速度可能大于地球自转角速度B. 线速度可能大于第一宇宙速度C. 高度一定小于同步卫星的高度D. 向心加速度可能大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 【答案】A【解析】设卫星的周期为T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 0,则有0002π2π552πT T T T ⨯=⨯+,或者0002π2π52π5T T T T ⨯+=⨯,可解得卫星的周期056T T =或者054T T =,即卫星的角速度可能大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也可能小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A 正确;由卫星的线速度v =所有卫星的速度小于等于第一宇宙速度,B 错误;卫星的高度越高则周期越大,由A 选项解析可知,卫星的周期可能大于也能小于同步卫星的周期,所以卫星的高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同步卫星的高度,C 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2Mm Gma r =,向心加速度2GMa r=,卫星的高度高于地面,所以其向心加速度小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D 错误。
6.(多选) 2015年12月10日,我国成功将中星1C 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如图所示是某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已知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卫星远地点P 距地心O 的距离为3R 。
则( )A .卫星在远地点的速度大于3gR 3B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速度最小C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g9D .卫星经过远地点时加速,卫星将不能再次经过远地点 【答案】BC【解析】对地球表面的物体有GMm 0R2=m 0g ,得GM =gR 2,若卫星沿半径为3R 的圆周轨道运行时有GMmR 2=m v 23R,运行速度为v =GM 3R =3gR 3,从椭圆轨道的远地点进入圆轨道需加速,因此,卫星在远地点的速度小于3gR3,A 错误;卫星由近地点到远地点的过程中,万有引力做负功,速度减小,所以卫星经过远地点时速度最小,B 正确;卫星经过远地点时的加速度a =GM R2=g9,C 正确;卫星经过远地点时加速,可能变轨到轨道半径为3R 的圆轨道上,所以卫星还可能再次经过远地点,D 错误。
7.“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其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大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围绕地球的运动周期将会变小B .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围绕地球的运动动能将会变小C .“天宫一号”的加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D .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答案】A【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 r 2=m 4π2r T2,解得:T =4π2r3GM,由于摩擦阻力作用,卫星轨道高度将降低,则周期减小,A 项正确;根据GMm r 2=m v 2r,解得:v =GMr,轨道高度降低,卫星的线速度增大,故动能将增大,B 项错误;根据GMm r 2=ma ,得a =GMr2,“天宫一号”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则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C 项错误;完全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对悬绳的拉力或对支持物体的压力为0,而地球对他的万有引力提供他随“天宫一号”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D 项错误。
8.2016年2月11日,科学家宣布“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探测到由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这是在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概念100周年后,引力波被首次直接观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