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真题历史一、选择题1.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着一方《峄(yì)山刻石》,这方刻石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
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解析:据题干“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可知这是秦始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秦朝,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故选A。
答案:A2.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为现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这主要是因为该法案()A.制约了国王的权力B.宣告国家独立C.开启了工业化进程D.确立了共和政体解析:为限制王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宣布议会至上,确定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在英国建立起来。
故选A。
答案:A3.“这一运动的领袖们将理性应用于经济、宗教和政治等领域,提出自由、平等的思想,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猛烈的抨击。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场运动的领袖是()A.达·芬奇B.哥白尼C.伏尔泰D.拿破仑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出自由、平等的思想”“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猛烈的抨击”,根据所学可知,发生于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抨击封建制度,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ABD三个人物与启蒙运动无关。
故选C。
答案:C4.“‘民国’之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民国”“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联系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故选C。
答案:C5.阅读书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要了解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历史信息,下列书籍中最适合的是()A.B.C.D.解析: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开始,国共两党合作在1926年进行北伐,北伐军节节胜利,所向披靡。
故选A。
答案:A6.“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是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
这一政策调整表明我国()①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③人口素质整体还比较低④重视保持合理人口增长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人口与生育政策的调整,有利于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利于我国保持合理人口增长速度。
①③是错误的,②④正确。
故选D。
答案:D二、解答题(16分)7.(16分)“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当代中国走怎样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他率领的船队,在二十八年中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普遍的欢迎。
在榜葛剌,国王派大臣帅几千人马到港口迎接,并陪到王宫。
双方互赠礼物后,国王设宴招待。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中外交往的哪一史实?材料二: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2)“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材料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的地位实在太重要了,它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3)根据材料三: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的理由。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寻求复兴之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
”结合材料一至材料四,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解析:(1)由关键词“率领的船队”“二十八年”“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判断是郑和下西洋。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年﹣1433年,明成祖先后7次派郑和下西洋,前后共28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面对外国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不断觉醒,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道路。
(3)抗日战争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同时,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牵制了大量日军,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汉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推进了东西方的互利合作。
唐朝时,通使交好国家多达70多个,在首都长安的各国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明朝时,派出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占一寸土地,却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这些都表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从这个起点出发到实现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要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没有和平,建设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答案:(1)郑和下西洋;(2)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道路;(3)抗日战争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同时,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是顺应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需要。
考试高分秘诀是什么?试试这四个方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生谁都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之外,更要学会一些考试技巧。
因为一份试卷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题目的难易程度不等,再加上时间的限制,更需要考生运用考试技巧去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考试,这样才能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
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有趣的情形:有的学生能超常发挥,考个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却出现粗心大意的状况,令人惋惜。
有的学生会说这是“运气”的原因,其实更深次的角度来说,这是说明考试准备不足,如知识掌握不扎实或是考试技巧不熟练等,这些正是考前需要调整的重点。
读书学习终究离不开考试,像中考和高考更是重中之重,影响着很多人的一生,下面就推荐一些与考试有关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考试成绩。
一是学会合理定位考试成绩你能在一份卷子当中考几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知识定理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像最后一道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最后两道大题,如果你没有很大把握一次性完成,就要先学会暂时“放一放”,把那些简单题和中等题先解决,再回过头去解决剩下的难题。
因此,在考试来临之前,每位考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面对考试内容,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进而应采取什么样的考试方式,这样才能帮助自己顺利完成考试,获得理想的成绩。
像压轴题的最后一个小题总是比较难,目的是提高考试的区分度,但是一般只有4分左右,很多考生都可以把前面两小题都做对,特别是第一小题。
二是认真审题,理清题意每次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都会发现很多明明自己会做的题目都解错了,非常可惜。
做错的原因让人既气愤又无奈,如算错、看错、抄错等,其中审题不仔细是大部分的通病。
要想把题目做对,首先就要学会把题目看懂看明白,认真审题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素养。
像数学考试,就一定要看清楚,如“两圆相切”,就包括外切和内切,缺一不可;ABC是等腰三角形,就要搞清楚哪两条是腰;二次函数与坐标轴存在交点,就要分清楚x轴和y轴;或是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熟悉的题目,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熟悉并不代表一模一样。
三是要活用草稿纸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些学生一场考试下来,几乎可以不用草稿纸,但最终成绩也并不一定见得有多好。
不过,我们查看这些学生试卷的时候,上面密密麻麻写了一堆,原来都把试卷当草稿纸,只不过没几个人能看得懂。
考试时间是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提高解题速度,这没错,但很多人的解题速度是靠牺牲解题步骤、审清题意等必要环节之上。
就像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要么不用,要么在打草稿时太潦草,匆忙抄到试卷上时又看错了,这样的毛病难以在考试时发现。
在解题过程后果,我们应该在试卷上列出详细的步骤,不要跳步,需要用到草稿纸的地方一定要用草稿纸。
只有认真踏实地完成每步运算,假以时日,就能提高解题速度。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点:只要你把每个会做的题目做对,分数自然就会高。
四是学会沉着应对考试无论是谁,面对考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这很正常,没什么好大惊小怪,偏偏有的学生会把这些情绪放大,出现焦躁不安,甚至是失眠的负面情况,非常可惜。
就像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题这也很正常,此时的你更应不慌不躁,冷静应对在考试,有些题目难免一时会想不出解题思路,千万记住不要钻牛角尖,可以暂时先放一放,不妨先换一个题目做做,等一会儿往往就会豁然开朗了。
考试,特别像中考和高考这样大型的重要考试,一定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所有试题包含的知识定理、能力要求都在考纲范围内,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
考试遇到难题,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我们不要急于一时,别总想一口气吃掉整个题目,可以先做一个小题,后面的思路就慢慢理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