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的学习与探索

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的学习与探索

幼儿科学教育探究活动的学习与探索
作者:刘岚
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19期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幼儿未来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其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探索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活跃幼儿的思维。

幼儿教师则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式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探究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基础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

该模式的构建需要幼儿教师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教育素质,不仅要对各个阶段的幼儿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还要对幼儿的接受事物能力、观察事物方式、思维逻辑特点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实现幼儿的综合发展。

一、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条件
1、熟悉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适用于大班、中班或是小班,这是因为教师已经对不同阶段幼儿的当前认知经验有了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对教学内容的划分。

根据班级内幼儿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区别对待,但这需要教师对于教学的精心设计,去多方观察和评估幼儿,对幼儿在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状况以及问题进行预估。

例如,在“水”的教学活动中,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有:水的基本特征、水的三态、水的用途、沉浮、与人的生活关系等等,基本特征可作为小班幼儿的学习内容,而大班的幼儿则需要对水的沉浮现象以及水为什么能够使光产生折射现象提出质疑。

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前提。

2、确定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核心,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清晰的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管控教学质量,挖掘该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例如,在垒积木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目标,引导两个幼儿结组共同尝试探索如何能够垒的又稳又高的方法,从目标中可以看出,此次教育活动的重点在于二人合作,在技能上体现的是又高又稳,清晰、鲜明的活动目标为整个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样也为教师在活动环节中进行重难点的架构梳理清了脉络。

再如,在科学活动“连接”中,该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之一即是在帮助蚂蚁的过程中探索使物体边长的方法,从这一教学目标中不难看出,这次活动的重点即是探索物体通过连接的方式来实现长度的变化。

二、重视过程
1、通过材料价值,引发探究兴趣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能够根据外部现象来运用简单的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则需要利用幼儿对于事物的好奇心来引导其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例如,在水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如小船、纸片、橡胶人、鹅卵石等等,在幼儿观察自己所选物体放入水中发生的情况时,教师进行引导,向幼儿传达哪一种情况是下沉,哪一种又是漂浮,还可以让幼儿试着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情况。

探究材料作为科学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选择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所选材料是否能在本次活动中展现它所蕴藏的价值,换言之,是否能够帮助幼儿理解该活动的探究目的,通过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将幼儿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再者,材料是否简单有效,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发现,从而引导幼儿在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着新的探索。

2、故事与实验的方式,提高幼儿认知
故事具有形象地表达人物、情节、情感的优点,还便于幼儿进行理解和记忆。

以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科学探索教育,让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仿照故事中的情节,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事物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師在给幼儿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时,可以让幼儿进行思考,假如乌鸦没有石子,那么它还能喝到水吗?紧接着拿出一个装有一半水的瓶子,让幼儿试着在不改变瓶子静置状态的情况下,将水取出。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散幼儿的思维,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学习科学知识,探究事物的奥妙。

实验则着重在于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也是最直接、最真实地让幼儿感受知识的方式,在感受实验意义的过程中,感悟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例如,在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食物链,让幼儿来了解人类与其它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图片,老鹰吃蛇、蛇吃田鼠、田鼠吃小麦,而人也吃小麦,这时教师可以假设蛇被吃光了,田鼠就会增多,小麦就会减少,人也就没有粮食;而田鼠被吃光了,蛇也就会变少,老鹰也是一样,这就是生态平衡。

进而让幼儿感受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也就产生了危机。

三、回归生活
科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来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主题。

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幼儿科学的精神态度。

例如,教师可以以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问题为探究对象,让幼儿对垃圾箱上的标志进行区分,在普及环保知识的同时,使幼儿对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资源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会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区别对待”。

综上,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寻找幼儿发展特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有效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认知能力,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琼华. 幼儿科学教育途径的多样化[J]. 儿童发展研究,2017(01):58-61.
[2]郑美芳.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教学常用方法与途径探讨[J]. 科技信息,2012(28):3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