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复习题一、单选题1.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个体是( B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2.工业企业的设备数,产品产值是( A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3.对某班学生按年龄分成16-18岁、19-21岁、22-24岁三组,则24岁是( A )A. 最大值 B. 组中值 C. 第三组的上限 D. 第三组的组中值4.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之差称为( D )A. 组中值B. 组数C. 全距D. 组距5.连续变量数列中,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是10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975,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D )A. B. 1000 C. 1025 D. 10506. 在建筑业设备普查中,每个建筑企业是( B )A. 调查对象B. 填报单位C. 调查单位D. 调查项目7.向上累计次数表示截止到某一组为止( A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 B.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C.各组分布的次数 D.各组分布的频率8. 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D ) .13 C9.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

在对称的钟形分布中( A )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C.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D.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10.用不考虑顺序的不重复抽样方法,从8个人中抽选3个人,所得样本可能数目的公式为( B )A .)!38(!3!8-B .38 C .)!38(!8- D .)!38(!3)!138(--+11.某同学的英语成绩为80分,则“成绩”是( A )A .品质标志B .数量标志C .标志值D .数量指标 12.了解某地区工业企业职工的情况,下列哪个是统计指标( C ) A .该地区每名职工的工资额 B .该地区职工的文化程度 C .该地区职工的工资总额 D .该地区职工从事的工种 13.对于统计分组设计,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B ) A. 分组时各组之间界限要明确,不允许重叠和交叉 B. 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不都应只属于其中的一个组 C. 分组时,不能出现有任何一个单位无组可归的情况 D. 分组方案中,拟定的所有组一定要能够包容总体的所有单位 14.随着总体范围的扩大,据以计算的质量指标数值( D ) A. 一定增大 B. 肯定不变C. 一定缩小D. 和总体范围扩大无直接关系15.对某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B ) A. 该市全部商业企业 B. 该市全部商业企业职工 C. 该市每一个商业企业 D. 该市商业企业的每一名职工 16. 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 企业设备调查 B. 人口普查 C. 农村耕畜调查 D. 工业企业现状调查17.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B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 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 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18. 次数分布有朝数量大的一边偏尾,曲线高峰偏向数量小的方向,该分布曲线属于( D )A.正态分布曲线 B.J型分布曲线C.右偏分布曲线 D.左偏分布曲线19. 某地区有10万人口,共80个商业网点,平均每个商业网点要服务1250人,这个指标是( A )A.平均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发展水平20.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10,则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D )A.倍数B.百分数C.系数D.成数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CE )A.厂房面积 B.职工人数 C.原材料库存量D.设备数量 E.产值2.下列各项中,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AB )A. 职工按性别分组B. 工人按工种分组C. 职工按工龄分组D. 企业按利润额分组E. 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3.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有( ABCD )A.研究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B.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C.描述相互关联的统计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D.描述统计变量的分布情况E.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4. 某市为了解本年年末的煤炭库存情况,特别向各单位颁发调查表要求填报,这种调查属于( BCD )A. 统计报表制度B. 普查C. 专门调查D. 经常性调查E. 一次性调查5.在统计上,通常使用的频率分布图主要有( ACD )A.直方图 B.散点图 C.折线图 D.曲线图6.从均值为200、标准差为50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简单随机样本,则有( BD )A.样本均值的期望值是2 B.样本均值的期望值是200C.样本均值的标准差是5D.样本的均值的标准差是507.简单随机抽样根据取样的方式不同分为( AE )A.重复抽样 B.等距抽样 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 E.不重复抽样8.影响组距数列分布的要素有( BCD )A.组类 B.组限 C.组距D.组中值 E.组数据9.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称为( AE )A.次数 B.频率 C.比率D.次数密度 E.频数10.下列属于数值平均数的有( ABD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中位数D.几何平均数E.众数11.下列关于确定组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 )A.不能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划分在一个组B.尽量让组中值同分到组内各单位的标志值的平均数接近C.有重叠组限与非重叠组限之分D.重叠组限的含义是上限在本组内,下限不在本组内E.当资料中有特大、特小异常值时,可相应采取开口组的形式,开口组不存在组中值12. 在全国工业普查中,每个工业企业是( BDE )A. 调查总体B. 调查单位C. 调查对象D. 报告单位E. 总体单位13. 统计调查表的形式有( AD )A. 单一表B. 简单表C. 分组表D. 一览表E. 复合分组表14.对于组距数列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有( ABCDE )A.最小组下限要低于最小变量值 B.最大组上限要高于最大变量值C.组的确定要有利于表现总体分布规律 D.连续变量相邻组限一般要重合E.离散变量相邻组限一般要间断15.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E )A.某地区人口数B.某地区死亡人口数C.某地区出生人口数D.某地区生产总值E.某地区的学校数16.下列指标中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BC )A.人均国民收入B.人口平均年龄C.粮食亩产量D.人口密度E.人口自然增长率17.等距抽样按样本单位抽取的方法不同分为( BCE )A.无关标志等距抽样 B.随机起点等距抽样C.中点等距抽样 D.有关标志等距抽样E.对称等距抽样18.当现象完全相关时:( BC )- C.r=1 D.r= A.r=0 B.r=1-E.r=5.019.测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有( ABC )A.编制相关表 B.绘制相关图 C.对客观现象做定性分析D.计算估计标准误 E.配合回归直线20.根据连续五年的历史资料计算得到各季的季节比率为( ABCDE )A.120% B.80% C.50% D.140% E.150%三、名词解释1.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总体,用以说明被研究现象各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总体状况。

2. 统计:是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的总称。

3. 样本可能数目:是指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和组织形式,从总体N个不同单位中随机抽取n个单位构成样本,一共可以抽出的不同样本的数量。

4. 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会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分析的前提,决策的依据。

5. 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是各期发展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

6. 整群抽样:它是先将总体各单位划分为若干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若干群,最后对中选群所含的全部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并据以推断总体指标的抽样组织形式。

四、简答题1. 简述统计整理的程序。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3)分组汇总原始资料;(4)汇总资料的再审核;(5)编制统计表。

2. 简述抽样推断的特点。

(1)抽样推断是建立在随机抽样原则基础上的;(2)抽样推断是运用概率论的理论和方法,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3)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

3.传统评价方法的局限性(1)每个指标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一个侧面;(2)每个指标都具有特定计量单位和数量级,虽然指标数值是数量化的,但并不具有可综合性;(3)指标体系虽然具有全面性,但因缺乏综合性,所以难以对评价对象从整体上进行对比;(4)就某一事物而言,他是通过若干指标或项目反映其状态优劣的,而若干指标或项目变动方向往往不是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根据不同指标的具体表现对事物的优劣做出合理评价。

4.抽样推断为什么要遵守随机原则首先,遵守随机原则才能使总体中每个单位有同等机会被抽中或抽不中,当抽取足够多的单位时,才能使被抽中单位的次数分布类型与总体相似,从而增强被抽中单位对总体的代表性;其次,遵守随机原则才能引进随机变量,才能计算抽样误差,从而达到推断总体的目的。

五、计算题1.甲乙两个企业生产三种商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解:设产品单位成本为x,产量为f,则总成本为xf,由于:平均成本x=xff∑∑=总成本总产量,而已知数据中缺产量f的数据,又因个别产品产量 f =该产品成本该产品单位成本=xfx从而x=xfxfx∑∑,于是得:甲企业平均成本=xfxfx∑∑=210030001500210030001500152030++++=(元),乙企业平均成本=xfxfx∑∑=325515001500325515001500152030++++=(元),对比可见,甲企业的总平均成本较高。

原因:尽管两个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但单位成本较低的产品在乙企业的产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拉低了总平均成本。

2.在某地区抽取120家企业,按利润额进行分组,结果如下:解:设各组平均利润为 x ,企业数为f ,则组总利润为xf ,由于数据按组距式分组,须计算组中值作为各组平均利润,列表计算得:按利润额分组(万元)组中值企业数(个)总利润xfxf200~300 250 19 4750 300~400 350 30 10500 400~500 450 42 18900 500~600 550 18 9900 600以上 650 117150 合计—12051200于是,120家企业平均利润为:x =xf f∑∑=51200120= (万元); (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