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县方言本字考

范县方言本字考

范縣方言本字考釋十則摘要范縣自漢高祖(公元前206年)置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今位於河南省東北部,與山東莘縣接壤,其方言屬於中原官話區。

本文按照音義結合的原則,并盡可能地結合文獻資料和方言佐證,對范縣方言中一些詞語的本字進行考釋。

關鍵詞范縣方言本字音義詞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但由於漢語方言詞語的歷史演變,很多詞語已經和其字形失去了聯繫,這樣找尋本字就顯得尤為必要。

考釋本字不僅可以避免在書寫方言詞語時用同音字、方言字、訓讀字代替的尷尬,而且對傳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甚至是可以就歷史上有爭議的詞語訓釋給出更合理的釋義。

本文擬就范縣方言中的若干詞語的本字進行考釋。

由於歷史上范縣一直隸屬山東省,又因受山西洪洞大槐樹歷史移民的影響,故下面所選取的方言還有來自冀魯官話和晉語等地區的方言用語。

恆:亦作“亙”字,今通行體作“恒”。

范縣方言中稱夜晚為“恆恆”。

如:“你前兒恆恆干啥去了?”“今兒恆恆俺得澆地去。

”今普通話讀為[kəŋ51],而范縣方音讀[xəŋ51]。

“恆”在《廣韻》中的讀音為胡登反,為匣母平聲字,今天的方音中的[x]可能是“恆”“亙”二字混用的結果。

《集韻》:“恒、:‘胡登切,國諱。

《說文》:‘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當也。

引《詩》:‘如月之恒’。

’一曰山名,古作,文七。

”趙振鐸先生校記:“明州本、毛鈔、錢鈔‘恒’字缺末筆。

陳校:‘《玉篇》作’。

方校:‘‘施恆’之‘恆’,宋避真宗諱改‘常’,傳寫者譌為當耳’。

”《說文·二部》:“《詩》曰:‘如月之恆’。

”段玉裁注:“《小雅·天保》文,此說從月之意,非謂《毛詩》作‘’也。

傳曰:‘恆,弦也’。

按:《詩》之‘恆’本亦作‘緪’,謂張弦也,月上弦而就盈,於是有恆久之義,故古文從月。

”《詩·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

”毛傳:“恆,弦升出也,言俱進也。

”鄭玄箋云:“月上弦而就盈。

”《正字通·二部》:“亙,月弦也。

”婐:范縣方言中稱厲害為“婐”。

如:“你看人家多婐,敢摸長蟲。

”婐字今普通話讀為[wo214],而在范縣方言中讀為[ɣ55]。

婐在《廣韻·果韻》中為鳥果切,在中古為影母字,而影母在中古為零聲母,故婐在今范縣方音中仍保留其中古讀音。

如“山阿”之“阿”在中古即為影母字,屬歌韻,與“婐”同屬果攝,“阿”在今天仍保留其中古讀音[ɣ55]。

又如今陝西一帶仍把“我”讀若額。

又如民國十年《豐潤縣志》卷三《風俗·鄉音》:“訛讀作挪,我讀作挪上聲。

”《說文解字注》:“婐,一曰果敢也。

小徐有此五字。

果敢,《爾雅》、《倉頡篇》皆作惈。

”《說文解字句讀》:“婐,一曰果敢也。

果當作婐,《左傳》:‘殺敵為果’,《倉頡篇》為惈。

案:嬾媠從女,果敢字似不宜從女,大徐本無此句,葢疑而刪之也。

”光緒二十四年《灤州志》卷八《封域志中·方言》:“厲害曰寫嚇。

”:范縣方言中稱看、尋為“”。

如:“上午在集市,你見我了嗎?”“讓我 。

”在普通話中讀為[sa55],范縣方音讀去聲。

《漢語大字典》(下簡稱《大字典》)釋義為“以目示意”。

《戲曲詞語匯釋》第十七劃:“,用目示意。

”(明)馮惟敏《勉姪》:“長安走馬人如畫,金貂客手插,玉樓人眼。

”(清)蒲松齡《增補幸雲曲》第十五回:“(周元)那眼不住的那路徑,若有動靜好跑他娘的。

”民國十七年《膠澳志》卷三《民社志二·方言》:“微視曰。

撒,平聲。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7335):“,看、尋。

冀魯官話。

”奔:范縣方言中稱踢為“奔”。

如:“俺不小心讓騾子給奔了一腳。

”奔在《廣韻》中讀博昆切,為幫母魂韻平聲字。

今普通話讀為 [p ən55],范縣方音與之音合。

《大字典》有“追求、追逐”之義,而“踢”當為其引申之義。

《漢書·武帝紀》:“故馬或奔踶而至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其中對“奔踶”一詞的解釋歷來頗有爭議,顏師古釋“奔”為“奔馳”、釋“踶”為“踢”,而王念孫將“奔踶”解釋為“奔馳”。

殊不知,在方言用語中,“奔”亦為“踢”義。

《宋史·劉氏世家》:“(潘美)盡索軍中勁弩布前以射之,象奔踶,乘象者墜,反踐乘渥軍,遂大敗。

”《新唐書·齊映傳》:“馬奔踶,不過傷臣;舍之,或犯清跸,臣雖死不足償債。

”①《粉粧樓》第三十五回:“那漢子只顧來打玉霜,不曾防備,被史忠一脚踢了一交,扒起來要奔史忠,史忠的手快,攔腰一拳又是一交。

”跐:范縣方言中稱踩為“跐”。

如:“俺得跐著凳子才能看見。

”普通話今讀[tsʻi214],范縣方音讀陰平。

《廣韻·紙韻》:“跐,蹈也,又阻買切。

”《廣雅·釋詁二》:“跐,蹋也。

”王念孫疏證:“今俗語猶謂蹋曰跐矣。

”又:“跐,履也。

”疏證:“今人猶謂足跐物為蹬。

”《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

”陸德明釋文:“《廣雅》云:‘跐,蹋也,蹈也,履也。

’”在方言用語中,“跐”相對踩踏義而言,更強調其動作的不平穩性,即腳掌著地,甚至踮起腳尖,藉助一個支點,向上攀登或向下過渡。

②《列子天瑞篇》:“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殷敬順釋文:“跐音此。

蹈,徒到切。

四字皆踐蹈之皃。

”晉左思《吳都賦》:“雖有雄虺之九首,將抗足而跐之。

”呂向注:“跐,踏也。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看了看,頭上頂的是瓦房,腳下跐的是磚地。

”第三十九回:“一天,他忽然跐著個板凳子,上櫃子不知拿什麼。

”《水滸傳》第二十二回:“宋江仰著臉,只顧踏將去,正跐著火锨柄上。

”《紅樓夢》第三十六回:“鳳姐把袖子挽了幾挽,跐著那角門的門檻子。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八回:“跐噔的塵土扛天,臊氣滿地。

”“跐”字在方志材料中也可得到很多的印證,蔣宗福先生在《四川方言詞語續考》中列出了豐富的西南官話區的地方志方言材料③,但在冀魯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地區亦有豐富材料,現舉例如下:民國二十四年《范縣縣志·禮俗·娛樂》:“跐高蹻、跐華船。

”乾隆五十四年《大名①以上觀點和例證均參考:曲文君:“顏師古王念孫誤釋‘奔踶’辨正”,載《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②參劉洪生:“《莊子》中的豫東方言和民俗”,載《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③參見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續考·上冊》,巴蜀書社2014年版,第122頁。

縣志》卷二十《風俗·方言》、民國二十三年《華陽縣志》卷五《禮俗》、民國十八年《新河縣志》卷十五《風土考》均言:“足踐曰跐”。

光緒六年《鎮平縣志》卷七《方言》:“足踐曰跐,音采。

《吳都賦》:‘抗足以跐之’。

”光緒二十六年《井研縣志》卷一《疆域·方言》:“足蹂曰跐。

此,平聲。

”民國二十五年《牟平縣志》卷十:“足踏曰跐,音此。

查《五方元音》,跐字有二音,一音此,一柴上聲。

故土語兼用兩音。

”民國二十三年《井陘縣志》第十編《風土·歌謠》:“東屋里跑,西屋里竄,一腳跐他個稀巴爛。

”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志》卷十八《方言》:“跐,《廣雅》蹋也,昃賈反,今讀出賈切,以踹字為之,又轉為跐蹬,讀跐如此。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6542)釋義⑤:“蹬踩接腳。

冀魯官話、中原官話。

”㾹:范縣方言中稱瘦為“㾹”。

如:“這人長得真㾹!”㾹在今普通話讀為 [tʂʻai35],范縣方音與之音合。

《廣韻·佳韻》:“㾹,瘦也。

士佳反。

”㾹在中古為崇母平聲字,由於崇母為全濁聲母,故今讀陽平。

《玉篇·疒部》:“㾹,瘦也。

”《類篇》:“㾹,又鉏佳切,瘦也。

”《籠龕手鑒》:“,通㾹,士佳反,瘦也。

”《正字通》:“㾹,來切,音柴,瘦也,通用柴。

”《三寶太監西洋記》第八十八回:“今日造化低,撞著這等一個柴頭鬼。

怎麼叫做柴頭鬼?原來王明生得瘦削。

”(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安吉志》:“㾹,音柴、去聲,瘦也。

”(道光)《廣順州志》卷十《風俗志》:“呼瘦曰柴。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7142)釋義①:“瘦;乾瘦。

中原官話、晉語、吳語。

”庹:范縣方言中稱兩臂伸直的長度為“一庹”。

如:“你目測一下你家房子有幾庹寬。

”庹在今普通話中讀為 [tʻuo214],范縣方音讀陰平。

《字彙補·广部》:“庹,兩腕引長謂之庹。

”民國二十三年《昌樂縣續志》卷十一《方言志》:“手量物曰庹。

”(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新昌縣志》:“庹,音拓,以手量物也。

”民國二十六年《濼縣志》卷四《人民·方言》:“最物以五尺為庹,普託,兩腕引長謂之庹,俗作討音。

”民國十七年《膠澳志》卷三《民社·方言》:“肘量物曰庹,音托。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5700):“庹,伸直兩臂測量長度。

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晉語、西南官話、吳語、贛語。

”揢:范縣方言中稱捉為“揢”。

如:“俺揢了一隻螞蚱。

”今普通話讀[kʻɣ35],范縣方音讀 [kʻei35]。

《廣韻·陌韻》:“揢,手把著也。

苦格反。

”揢在中古為溪母入聲字,由於溪母為次清聲母,按照入派四聲的規律,今讀陽平。

又陌韻和麥韻同用,隨著韻母的合併趨勢,韻母[ɣ]讀作了[ei],今范縣方音仍將麥讀如沒。

《元曲選·玎玎当当盆儿鬼杂剧》:“見他威凜凜一表身材,大明晃晃一把鋼刀揢。

”光緒六年《鎮平縣志》卷七《方言》:“以手把物曰揢。

”(光緒)《敘州府志》卷二十二《風俗》:“手捉曰揢。

”民國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方言》卷一:“《棄韻》:‘揢,丘加切,扼也,本作抲又作㧎。

’《六書故》:‘抲搹之力也。

’按《說文》:‘搹,把也,把握也。

’《說文》無揢、㧎等字,則其本字當作把,今俗猶謂扼。

”民國十三年《定海縣志》冊五《方俗·方言》:“揢,音客,又丘駕切。

《集韻》:‘持也,手把著也。

’按俗謂以手扼人咽喉曰揢,《胡嚨哮管》讀為客,又著器物曰揢,則讀丘駕切。

如:把筆曰揢,筆拈筯曰揢筷。

因又謂捕捉之曰揢,如捕魚蟹曰揢魚揢蟹。

”(民國)《蕭山縣志稿》卷十《文化·方言》:“捕捉曰髂,枯駕切。

《五燈會元》:‘金山穎倡有勸人放開髂蛇手白技’。

《玉篇》訓髂另腰骨與捕捉無兒,惟《集韻》省揢字,本作抲,音髂,平聲也。

六重曰故㧖之也,訓捕捉雪以揢、抲為正。

”(民國)《貴州通志·風土志·方言》:“手捉曰揢,音客。

”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志》卷十八《方言》:“,《說文》:‘,互,令不得行也,古牙切。

’今謂強止人行曰住,音去駕切,俗作卡,無以下筆,又以兩手扼住曰,或作揢。

”《漢語方言大詞典》(頁6039)釋義①:“用手的虎口緊緊按住。

北京官話、膠遼官話、西南官話等。

”又②:“拿、抓、捉。

西南官話、徽語、吳語。

”搊:范縣方言中稱向上托舉為“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