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级高三语文学科检测(一)(20200822)(答案)

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级高三语文学科检测(一)(20200822)(答案)

2018级高三语文学科检测(一)8.22答案
1、【答案】C。

A项因果倒置,原文是说“为了延续类型阅读快感,读者可能长久沉漫于固定类型,网络写手也会依据类型数据库和定的叙事模式进行规范写作……因此可能导致读者文学审美和知识趣味的单一化”。

B项扩大范围,原文说“近年来,网络文艺的现实题材也逐渐增多”,而非“绝大多数”。

D项表述颠倒,原文说“网络文学提升艺术水准,应该首先向传统‘取经’,之后才谈得上融合媒介特性”。

2、【答案】B。

B项“至关重要”性质判断出错。

根据文意,网络文艺深耕时代沃土,回答时代课题,与时代价值观共鸣共振,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3、【答案】B。

B项论证的是网络文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引领时代文化风向。

A项主要论证网络文艺对传统时代文艺的继承与发展。

C项主要论证网络文艺的特点。

D项主要论证网络文艺生产过程中用户的参与问题。

4.①釆用总分结构。

先总述当前网络文艺的紧迫使命,再选取三个并列式分论点,分别从关注现实题材、绘写时代精神图谱、引时代文化风向三个角度具体论证网络文艺如何与时代同步伐,完成使命。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如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在每个分论点的论证中,都先指出网络文艺取得的成就,再指出不足,客观全面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文艺的现状又运用了举例论证等,论据充足,论证全面。

(每点2分)
5.【答案】观点一:需要。

原因:①突破“圈层化”才能更好地丰富网络文艺自身的价值与审美避免读者文学审美和知识趣味的单一,避免写手的自我复制和习惯性写作。

②突破“圈层化”才能避免圈子内部受众与外部世界的分裂隔绝,降低青年个体疏离现实与群体的风险。

③突破“圈层化”才能使网络文艺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与主流价值观共鸣,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发展。

④突破“圈层化”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外传播影响力。

观点二:不需要。

原因:①“圈层化”是网络文艺发展的本质属性,多种类型的网络文艺的发展都以互联网用户“圈层”特征分析为基础。

②“圈层化”网络文艺也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从特定“圈层”用户需求出发,可以有效降低商业风险。

③网络文艺的“圈层化”有利于深挖垂直题材,以网络文学为例,更易深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精神,以及传统小说写作的方法。

(每点2分,答3点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6、【答案】D。

下文并非在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

7、【答案】B。

第二段虽把周庄和同里作了比较,但没有说周庄的美比不上同里;何况,周庄与同里的风格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商业世俗气这一个方面。

8、自然环境:江河湖汊天水相连,同里镇家家临水、户户通舟,保留了古老自然的风格;城里的一花一草灵秀动人,这是“秀美”的体现。

人文环境:深宅大院庄重古朴,园林小筑精巧玲珑,这是“秀美”;城里人生活从容悠闲,没有多少商业世俗气,这是“质朴”(每点2分)9、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②含蓄绕弯、以退为
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

(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
10、【答案】D
11、【答案】A。

“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答案】C。

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何以”“济”“佐“各1分,语意连贯1分)
(2)您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您认为怎么样?(“向”“殆”“佐“保养“”1分,语意连贯1分)
14、李迪义正词严,使太后身边的宦官不敢有非分之想,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

(答出2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

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

真宗驾临亳县,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

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

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

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

”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

”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

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

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

”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

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

”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

”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

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
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答案】B。

“诗人细致地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是说:牡丹花那如玉盘一样的花冠上雨珠飞溅,让我屡屡伤心;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频频惊破美梦。

诗人并没有直接细致地描绘牡丹败落的场景,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雨打牡丹。

16、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

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作者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此诗中,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对自己科举不顺的哀叹。

17、(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8、D。

文中二、三段中没有借代和对比。

“便在窗外大声歌唱自己的爱情”等为拟人,“黑色缎子”“黑色的眼睛”等为比喻,“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等为对偶,“蚕豆花的香味……轻重适当”为通感。

19.不好。

①原句表意更准确具体。

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等。

②原句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

“安身”写出蚕豆适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展现出蚕豆旺盛的生长状态。

(每点2分)
20.①常觉得句中的月份多余②也是长在动物身上的(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①“莘莘学子们”改为“我校学子”;②“启动”改为“举办”;③“围绕”改为“以”;
⑧“美芹之献”改为“宝贵/合理意见”。

(本题4分。

每处1分,只写出序号不修改不得分。


22、我国在散裂中子源的研制过程中攻克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技术难题,(2分)并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2分),还自主研发了中子探测器。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