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2、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指导模式。

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

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

(2)、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这种培训,针对性最强,又是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因而效果最佳。

(3)、课题研究模式。

教师人人有小课题研究,人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每位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这样每一位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实现了以教师的个体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也使研究真正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

3、注重培训过程,充分利用各种继续教育资源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

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使校本培训既立足于学校,又不固步自封。

校本培训的开展对于促进我校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

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通过校本培训,教师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师德师风不断改善,改革意识不断增强,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教学精细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

只有把教学常规抓实、抓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方式由粗放、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转变,抓好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认真执行教师备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各项要求。

学生作业的批阅,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特别要强调的是家庭作业这一块,有布置必须有批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坚决杜绝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请醒地看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一)把“对话”变成“问答”。

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
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问、学生之问、学生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

(二)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

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

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教学固然要讲求艺术,但最根本的应关注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素质是“教育”出来的,而不是“鼓励”出来的。

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三)把"自主"变成"自流"。

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

(四)有活动没体验。

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但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

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五)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只有要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

讨论时间又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

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而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在小组汇报时成绩差些的学生的意见往往被忽视。

总之,当前大多数课堂里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况,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当然,任何教育改革都会伴生许多的问题,但只要其方向和主流
是正确的,我们都应该努力去追求。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其所倡导的民主教育,鼓励人的个性化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对我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