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控制考试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一)

疾病控制考试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一)

更多2019年疾病控制考试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题点击这里(公众号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疾病控制考试相关专业知识模拟试题(一)1.现代医学模式属于A.自然哲学医学模式B.神灵主义医学模式C.机械论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E.生物医学模式2.目前,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A.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B.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C.研究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D.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E.研究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3.关于生活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生活技能泛指日常生活能力B.生活技能是学校健康教育一个崭新而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C.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心理社会能力D.生活技能教育可有效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意识E.生活技能在预防健康危险行为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4.描述疾病时间分布的特征应排除A.短期波动C.间断性D.周期性E.长期变异5.有占位性病变,来自牧区,与犬有接触史者,应增加的检查为A.核磁共振B.包虫病血清学检查C.PCR检查D.DNA检查E.活体检查6.尿碘测定国家标准采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是A.分光光度法B.原子吸收法C.电极法D.中子活化法E.气相色谱法[更多初级中药师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7.通常情况下,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方法是A.直接滴定法B.分光光度法C.气相色谱法D.溴氧化滴定法E.离子选择性电极法8.国际消除碘缺乏病,标准中规定8~10岁儿童尿碘正常值为A.≥50μg/LB.≥75μg/LC.≥200μg/LD.≥100μg/LE.≥300μg/L9.关于相对危险度(RR)的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危险度的本质是率比B.相对危险度是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的测量指标C.相对危险度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意义D.病例对照研究中,常用比值比来估计相对危险度E.相对危险度与归因危险度密切相关10.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促进的解释除强调“促进健康”本身含义外,还特别强调了“环境”、“战略”和A.干预B.预防C.责任D.合作11.关于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有季节性特点B.常有周期性特点C.易暴发D.儿童发病多见E.以上全对12.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B.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C.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D.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E.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13.将研究对象按照个人为单位用掷硬币的方法(正、反面分别代表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此种分组方法为A.简单随机分组B.分层随机分组C.整群随机分组D.系统随机分组E.未进行随机化分组14.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新阶段,正确的是A.从微观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B.从宏观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C.宏观和微观综合研究疾病和健康D.相当于大批量检测临床标本E.不需要人群现场就可研究15.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是A.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核心B.健康促进能够代替健康教育C.各自有不同的工作目标不能相互代替D.健康促进是高级阶段的健康教育E.健康教育是落实健康促进目标的具体行动16.疾病监测中的监测主体是A.致病因子和高危行为B.疾病及其影响因素C.致病因子、环境和社会因素D.病人、致病动物和媒介昆虫E.易感者、致病因子和传播条件17.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暴露标志和效应标志是结合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研究需要确定的;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许多情况下,一项生物标志A.作为暴露标志就不能作为效应标志B.作为效应标志就不能作为暴露标志C.有时作为效应标志,有时也可作为暴露标志E.只是作为暴露标志18.社会经济发展对健康产生的负面作用应排除A.环境的污染和破坏B.大量化学合成物进入人类生活C.社会压力突出D.人口数量的增加E.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加19.不属于初级卫生保健基本任务的是A.消除贫困B.促进健康C.预防D.治疗E.康复20.健康教育使用的手段是A.宣传、行政、法规B.行政、法规、技能C.传播、行政、技能D.传播、教育、干预E.法规、传播、干预21.健康教育活动的第一步应进行A.干预计划制定B.健康教育诊断C.计划实施准备D.计划实施E.规划评价22.卫生宣传往往是指卫生知识的A.双向传播B.单向传播C.亲身传播D.自我传播E.组织传播23.不适合使用生命质量评价的疾病是A.病毒性感冒B.高血压C.慢性支气管炎D.糖尿病E.乳腺癌24.在研究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时,以下可以作为对照的疾病人群是A.机械外伤患者B.胃溃疡患者C.肺癌患者D.咽炎患者25.关于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用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描述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B.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C.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的基础D.检验和验证病因假说E.进行社区诊断26.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A.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B.发生偏倚的机会少C.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D.控制混杂因子的作用易实现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27.下列疾病最适宜开展二级预防的是A.麻疹B.色盲C.天花D.直肠癌E.心肌梗死28.假定夫妻不和睦的男外科大夫有较高的手术事故发生率,如用病例对照研究来检验此假设,合适的对照为A.未出事故的男外科大夫B.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C.夫妻和睦的男外科大夫D.夫妻和睦的不是外科大夫的男性E.未出事故的外科大夫之妻29.下列措施不适合用于控制混杂偏倚的是A.对对象的纳入条件进行限制,如性别和年龄等B.在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时,使病例和对照在潜在混杂因素上尽量一致C.实施随机化原则D.制定严格的测量标准E.统计处理30.行为的建立和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的原则是A.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B.理论联系实际C.循序渐进和反复教育D.因人施教E.正面教育31.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包括A.传染病、非传染病、健康B.传染病、非传染病、地方病C.疾病、伤害、健康D.疾病、残疾、健康32.某一地区2008年总人口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万人,那么该地区总人口的性别比为A.0.4[更多初级中药师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进入]B.0.6C.0.67D.1.07E.1.533.下列属于主动监测的是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C.行为危险因素监测D.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E.单病种如流行性感冒、艾滋病、出血热、伤寒等的监测34.坚持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是因为建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具有A.稳定性B.长期性C.巩固性D.强化性E.激励性35.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包括A.病原体、易感机体B.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微生物、媒介及宿主36.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的主要贡献是A.受众B.媒介C.效果D.信息E.反馈37.经土壤传播的意义大小,决定因素不包括A.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B.易感者与土壤的接触机会C.个人卫生习惯D.劳动条件E.季节38.选择媒体的原则除外速度原则,还有A.效果和效率B.效益与经济C.效果与经济E.适宜与经济39.不是构成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的要素的是A.就业率B.识字率C.平均期望寿命D.婴儿死亡率E.粗死亡率40.健康教育要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首先要实现的目标是A.意识增强B.态度转变C.技能提高D.行为改变E.知识增加4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为A.病例组和对照组B.实验组和对照组C.暴露组和非暴露组D.只有实验组E.只有病例组42.下列哪个指标是反映人群健康状况最重要、最敏感的指标A.粗死亡率B.婴儿死亡率C.平均期望寿命D.两周患病率E.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生较前瞻性研究方法更多的偏倚是A.回忆偏倚B.报告偏倚C.诊断怀疑偏倚D.暴露怀疑偏倚E.混杂偏倚44.某成年女性,低热,咳嗽,咳痰,少量咯血,X线检查为片状模糊阴影。

仔细问病史,来自牧区,数月前曾咳过粉皮状物。

考虑为A.肺部肿瘤B.神经原性肿瘤C.肺结核D.肺炎E.肺棘球蚴囊破裂合并感染45.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不包括A.中西医并重B.加快培养卫生人才C.以农村为重点E.动员全社会参与46.能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行规律,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治措施效应的研究方法为A.流行病学数学模型B.流行病学实验研究C.描述性研究D.分析性研究E.观察性研究47.计算机病毒是A.计算机系统自己生成的程序B.一种人为特制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C.可由计算机向接触者感染的病毒D.计算机发生故障时产生的程序和数据E.一种可以使计算机更好地工作的程序48.关于调查表设计的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语句要准确、通俗易懂B.语句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C.有关的项目一项不能少,无关的项目一项也不列D.尽量使用客观和定量的指标E.项目排列先易后难,先一般后敏感49.传播活动经常不是指通过一种媒介开展,往往选择和使用多种媒介,这样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使用一种可以获得65%传播效果的传媒,再使用另一种可以获得60%传播效果的传媒,那么,两者共同传播获得怎样的效果A.比两者都高B.比两者都低C.与两者相同D.与前者相同E.与后者相同50.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不包括A.促进健康B.健康教育C.社区康复D.预防保健E.合理医疗361疾病控制相关专业知识答案与解析1.D解析:医学模式是医学实践的总结,它经历了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的演变,现代医学模式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C解析:流行病学起源于人类与传染病流行长期斗争所积累的科学认识和实践经验,20世纪有疾病。

随后,流行病学的研究领域又扩大到人群健康,以及一些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流行病学的定义是: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3.A解析:生活技能特指心理社会能力,而非泛指日常生活能力。

4.C解析:时间分布是对某一地区人群中发生的一种疾病按时间的变化进行描述,以检查可能病因因素与该病的关系。

研究不仅可以提供疾病病因的重要线索,也可反映疾病病因的动态变化,同时有助于我们验证可疑的致病因素及其与该种疾病的关系。

时间分布存在四种类型:①短期波动又称时点流行,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

②季节性是指疾病的发病率在一定季节内出现升高的趋势。

③周期性是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通常每隔1年、2年或几年后发生一次流行。

④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动,是指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长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