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果味统统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湖北工业大学优势及特色学科简介仪器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学科团队建设仪器科学与技术优势学科——学科团队建设——湖北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35 人,其中教授 14 名,副教授 11 位,博士生导师 3 名,博士学位获得者 16 位,博士后人员 2 位,包括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 名,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1 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1 名,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3 名, 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 3 名, 学校特聘教授 1 名, 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者 2 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 4 位,武汉市晨光计划获得者 4 位.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围绕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博士点的申报, 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实施"人才强学科"战略实施"人才强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满足发展需要,增强后劲,积极实施"人才强学科"战略,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成效显著.2004 年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了陈源,许忠保等 4 名博士组成的博士团队,2005 年又从华中科技大学引进了王选择博士. 王选择博士和许忠保博士于 2006 年同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王选择博士 2007 年还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王选择,杨练根两位博士 2008 年联合出版了《新型表面形貌测量仪器》专著.同时,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与重点高校联合培养了张业鹏,杨练根,宋小春,宋庭新等多名博士,该学科的博士人数由 2004 年的 6 人增至现在的 16 人,另有 8 名在读博士研究生. 二,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近 3 年来,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积极组织研究力量,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攻关,在获准项目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本学科共承担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 40 余项,总经费 1000 多万元.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项.成功的经验在于打造团队建设, 通过团队建设促进科研项目提升. 杨练根, 如: 邬文俊等老师参与完成的课题 "基于复杂形体参数的智能化检测系统的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钟毓宁,杨练根,王选择等老师参与完成的课题"高精度贴片机自动对准系统的开发研究" 2007 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涛,李伟等老师负责的湖北省科技厅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机电产品检测系统"2007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 2007 年进行的挑战杯上, "基于Internet 的嵌入式远程测控终端" 获得获得湖北省大学生 "挑战杯" 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的好成绩.发酵工程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发酵工程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建设——湖北工业大学于 1977 年在华中地区率先建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于 2004 年被确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发酵工程学科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多年来该学科注重学科研发平台的建设与支持,现已拥有诸如 PCR,全自动发酵罐,膜分离等上,中,下游规格齐全的研发设备系统,设备仪器总值近 1200 万元.1991 年发酵工程学科被确定为"湖北省级首批重点学科" ,2006 年再次确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工业微生物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5 年顺利通过验收,评价本学科在华中地区居于领先地位.2005 年设立"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及微生物研发推广中心" .2006 年创建 "湖北省轻工清洁生产工业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2007 年成立"湖北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中心" .目前该学科形成了在发酵工程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青年研究群体,该群体以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汤亚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活跃在发酵工程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同类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为促进"产学研"合作,使科研走上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上来.多年来该学科与枝江酒业,金龙泉集团,广济药业,安琪酵母,八峰氨基酸等知名企业进行了紧密的科研合作,积极参与企业的知识自主创新,生产工艺的优化和产品的结构升级, 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 为地方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两年来,本学科承担省部级项目百余项,横向合作项目二十余项,科研成果转化8项,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 多项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其中, "基因重组石油微生物促进石油采收率的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重点资助. 科研项目"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工程研究"获2004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 一等奖.近两年学校举办了高水平的的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特色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特色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特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是我校第一个硕士点所在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在省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周克定教授,张文灿教授,廖家平教授先后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以电气工程本科教育为基础,我校先后于 1986 年,1996 年,2006 年获得"理论电工","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 年,"电力电子技术" 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 年通过省级验收.2006 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再次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被批准为拟增列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省级立项建设学科.今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又被评为省级特色学科.20 多年不断改革,创新与发展,专业特色明显,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电力电子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电力传动,电磁场数值计算及稀土电机等领域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学术方向. 光伏发电技术方向着重研究量子阱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太阳能电池输出电能的变换,控制与利用等.开展的研究有:量子阱理论,高效率量子阱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研制,独立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制等.电力电子技术方向强调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面向工程应用,着重研究电力电子变换装置结构及基于各种新型 PID 控制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控制策略,以提高装置动态和静态指标及保护性能.研究内容有高频开关电源的电路拓扑,电力电子系统的控制技术,基于钠米技术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理论与制造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电机励磁装置,激光电源,绿色能源的使用 (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应用.电力传动方向主要以电机交流励磁技术(即电机定子侧接电网,转子侧接变频电源)为重点,着重研究电力传动装置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及控制策略,电机驱动用电力电子装置,电机控制的计算机实现,电机交流励磁的工程应用等.电磁场数值计算及稀土电机方向着重研究基于工程电磁场数值计算的稀土电机设计技术,基于现代电力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的稀土电机运行控制方法,稀土电机在汽车,空调等领域的应用等.稀土电机具有节能,高效等特点,应用广泛,同时我国稀土资源丰富,发展稀土电机符合国情,具有广阔前景. 03 年以来,本学科点开展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863 项目一项,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项目一项及其它项目 50 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5 项,SCI,EI,ISTP 检索论文 52 篇. 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省级精品课程一门,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学课件优秀奖一项.2006 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获省级品牌专业称号.该学科点以其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设计艺术学特色学科——学科带头人设计艺术学特色学科—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办于 1978 年,是国内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开办设计艺术学科的院校之一.目前,设计艺术学科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艺术设计重点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单位,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省级学科优势及特色领域单位.其中,重点学科是湖北省艺术类最早的重点学科,楚天学者岗是湖北省首批设岗单位, 在省内所有高校艺术类学科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仅有两个. 设计艺术学科现有教授 10 名,副教授 21 名,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工业设计方向以楚天学者岗为依托,形成数字虚拟, 产品造型,玩具设计,产品(形象)开发等四个研究方向,学术骨干包含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博导孙守迁,许开强教授等,平面设计方向和广告设计方向学术团队也各有教授 3 人,副教授 2 人,包含湖北省包装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吕淑梅教授等, 各学术梯队的职称结构,年龄分布科学合理. 主要学科带头人许开强教授, 现任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近五年来,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共 11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 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5 部.现为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国家一级学会)工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省一级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欧洲设计进程"国际大赛评委,湖北省国家资深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科技美术研究会秘书长(省一级学会) . 设计艺术学科以工科为背景,以市场为依托,以国际竞赛和社会实际课题为实践立足点,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平台,推进"学必用,用必果"的实战创意模式,在全国有 40 余个实习基地,包含很多在业内享有盛名的设计公司,如深圳力创广告设计公司,大业工业设计公司,深圳浪尖工业设计公司,湖北联乐床具集团公司,深圳乙正形象设计公司等. 近 5 年来,学科科研成果突出,共发表学术论文 426 篇,收入三大检索 8 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及辅助教材共 53 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 部) ,设计应用研究获国家级奖励 15 项,省部级奖励 81 项,其他奖项 10 项,外观设计专利 20 余项,科研经费达 340 多万元,近 1000 件科研成果中标并被社会采用. 在省政府,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设计艺术学科经过 30 年发展与壮大,已经在社会上产生"湖工大设计"良好的品牌效应,是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设计艺术学科在省内艺术设计领域排名稳居前列,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结构工程特色培育学科——特色鲜明学科方向结构工程特色培育学科——特色鲜明学科方向——特色鲜明湖北工业大学的结构工程学科的历史基础是 1985 年建校初期设立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和"建筑工程管理"两个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已成为集结构工程, 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等为一体的多科性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基地,其中"结构工程"学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具有突出成就具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 的创新学科 . 该学科坚持了 20 多年稳定的研究方向--损伤与断裂理论, 工程结构的病害诊断与防治以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同行中也有一定影响.该学科学术队伍老中青结合,实力雄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潮气蓬蓬,楚天学者徐世烺博士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3 名,教授 9 人,副教授 14, 讲师 19 人,具有博士学位 17 人,硕士学位 33 人,同时还聘请了包括美国工程院士陈惠发教授和法国马恩河谷大学何其昌教授在内的十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已形成精良的科研团队. 结构工程学科在 2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凝练出具有鲜明特色的,稳定的研究方向,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我们的基础理论 (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研究成果, 专著和研究生教材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名校得到了认同和赞扬. 结合国家和湖北省地方基础建设的发展需求, 承担了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含重大,重点项目)30 余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和试验发展研究. 先后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 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 27 篇, 出版专著, 译著 25 部. 结构工程学科的团队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军山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孙口黄河大桥以及福建漳州战备大桥,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沪蓉西高速公路,十漫高速公路,远当国防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立项和研究, 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和项目单位的好评,多次获得了政府的奖励.湖北省交通厅,湖北省公路管理局,铁道科学研究院,大桥局桥梁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大院和厅局对我们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赞扬.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多次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奖励: (1) 2003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工程材料及结构的模型试验及计算机仿真研究" ; (2) 2007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评定与防治" ; (3) 2005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公路高路堤支挡新结构试验与计算机仿真研究" ; (4) 2000 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工程材料与结构的损伤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 (5) 2006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防水隔热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