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峨边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一、积累与运用(25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丫杈.(chà)长吁.短叹(xū)应和.(hè)猝.然长逝(cuì)B.羁绊.(pàn)中流砥.柱(dǐ)蛮横.(hénɡ)戛.然而止(jiá)C.媲.美(pì)引颈受戮.(lù)拗.口(ào)根深蒂.固(dì)D.绮.丽(qǐ)莫衷.一是(chōnɡ)炮.制(páo)怏.怏不乐(yānɡ)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教晦旁骛断章取义重蹈覆辙B.发窘抽噎前仆后继黎明百姓C.隔膜惘然刻骨铭心恼羞成恕D.谮害戳破恃才放旷豁然贯通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市中学生才艺大赛中,我校以别具匠心....的构思获得特等奖B.近来,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D.他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百元大钞捏取出来,塞到衣服口袋里,然后将信件递给他。
4.(2分)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B.中国男足在亚洲杯历史上首次取得三连胜,实在值得可喜可贺C.智能云电视的推出彻底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只有用电脑才能上网的传统观念D.世界各大报纸关于《查理周刊》遇袭事件都在显要位置做了详细报道。
5.(2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④那欢快流动的江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6.(8分)古诗文名句填空。
(1)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2),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3),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4),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5)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6)当我们赞叹“临危受命”时,常引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
7.(7分)综合性学习。
某班准备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是该班主题班会上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你根据上下文将其补充完整。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浪费是民族衰弱的祸端,节俭是的良方;浪费是的露水,节俭是长流不断的清泉……(2)第二小组成员正在策划一项活动,甲同学建议办一期黑板报或一份手抄报,乙同学建议开展一次演讲比赛,丙同学建议在班上和校园里张贴宣传标语,丁同学策划的活动既新颖又有意义,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请写出丁同学策划的活动名称及目的。
活动名称:目的:。
二、阅读品悟(45分)8.(5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有人说词人很善于运用反义词,如“疏”“骤”,“肥”“瘦”。
请你在两组反义词中任选一组加以赏析。
(2)整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9.(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②由是感激..③深入不毛.④夙夜..忧叹(2)翻译句子。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哪两件事?(4)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
10.(14分)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知耻胜乎勇曹南才①一个文静的姑娘按图索骥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发现给人占了。
“先生,请问您的座位是﹣﹣”她问。
占位者是个十足的帅哥,皮白肉嫩,光头靓脸。
他毫不理睬,安之若素,抱着部最新款手提电脑在点点戳戳。
她耐心磨了好久,周围的人在纷纷议论,但占位者依然岿然不动。
眼看讲座要开始,姑娘怕影响他人,只好十分无奈地离开,走到最后一排找了个空位。
我目送着她远去的背影,不禁充满了同情和赞叹。
②假如不是亲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某大学举办的哲学大师周国平讲授“道德人生”上发生的事。
能进这种研修班听课,按说囊中不菲,至少不是菜市场上吆喝买卖的穷人,不是垃圾堆里寻找生计的乞丐,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何脸不变色心不跳?真让人始料不及。
③看小说常常有这么一句责备话:“真不知道世界上有羞耻事。
”通俗地说是:“不脸红么?”话音虽轻,却蕴含着严厉的分量,我想,用在这个人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④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除了有“六欲”,还有“七情”,有头有脸,有眉有目,有情有义,懂得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
知耻就是一种人皆应有的品赋。
一个诚实的人,做了错事或者偶尔讲了假话,肾上腺素立刻分泌,刺激神经皮肉,也刺激良知人格,立刻会脸红耳赤、心跳气促、手抖脚颤,瞒不住谁。
因此,脸红是正常人的保护色,也是检验人格的判别色。
脸红就是懂得知耻,懂得惜荣,懂得面子,懂得收敛,懂得改错。
连《智取威虎山》的座山雕都懂得问“脸红什么?”来试探杨子荣。
同样,懂得知耻,也就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器重。
相反,有些人利欲熏心,以邻为壑、前倨后恭、钩心斗角、争利于市,甚至损了别人却恶人先告状反咬一口……最可悲的是周围的人都看在眼里嗤之以鼻,斥之“恬不知耻”了,自己却一点儿不知不省,还在那里少廉寡耻、大行其道,以致脸面丢尽、尊严丧尽。
所以,孟子告诫我们:“无耻之耻,无耻矣(“之”作“到”字解)。
”就是要从不知道羞耻到学会知道羞耻,才能真正免于羞耻。
⑤我常想,知耻不但近乎勇,其实应该“胜”乎勇。
人有多种优秀品质,譬如:勇敢、慷慨、谦虚、善良……但我认为,最难能可贵也最难做到的是“知耻”。
因为其一,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
很多人只知道用手电筒照别人,却不能用镜子自照,常被人斥之“撒泡尿照照自己吧”;其二,知耻就是知道这种过失已经掉到社会道德底线以下,值得羞愧,自觉脸红,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其三,知耻就是敢于向自己开刀向自己挑战。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叱咤风云敢作敢为固然是勇者强者,但向自己身上的陋习恶行宣战,更是真正的勇者强者。
一个人总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各种瑕疵、不足、过失乃至错误,只有懂得知耻,懂得自省自勉,清除污垢,像每天必做的洗脸刷牙、洗澡洁体一样,“三省吾身”,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奋发图强。
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体会。
孔子把“知、仁、勇”视为做人的三种境界,其实,要知耻先要“知、仁”,缺少知己知人的明智、没有虚怀若谷的仁德,何言知耻?因此,你能说知耻不是“胜”乎勇吗?(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章开头写在某大学举办的哲学大师周国平讲授“道德人生”上发生的事有什么作用?(3)第④段画线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认真阅读第⑤段,理清本段的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①。
其次,从“知耻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②“”,③“”三方面论证为什么最难做到的是知耻。
再次,运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只有懂得知耻,懂得自省自勉,才能成功。
然后,结合孔子关于做人的三境界,告诉人们知耻首先要④,最后用反问句的形式,得出⑤“”的结论。
11.(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是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地改革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必备部分。
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
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
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
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子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蜿蜒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
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
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慰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却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
一个酷暑天,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
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
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