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
考察者:范宇(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考察时间:
2012年10月4日———10月5日
考察地点;
西安市秦始皇陵墓
考察目的: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
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
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
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的创造在中华审美文
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一、考察地点介绍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
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
在
西安,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习俗、价值、美德、传统甚至糟粕。
你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其概括、
归类、分析直到总结。
这里所有过去存在着的、现在存在
着的,你只能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之后再下结论不迟。
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
事实上,你所见到的一
座座建筑、一堆堆墓冢,并不能代表这座城市。
这里的空
气中到处弥漫着那些已经逝去但又好像从未离开这块土地
的一位位伟人的灵魂和他们的诗篇、传奇、自豪或是悔恨。
二、考察的基本情况
为顺利完成此次考察任务,我们事先进行了考察活动
行程线路、人员分配的详细安排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
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我们的考察活动进行的很
顺利,于10月5日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学校。
10月4日早晨,我们真正地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我
们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期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
被西安古都之古之博之奇,故都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久所深
深吸引,所暗暗惊叹。
总之这次考察让我受益匪浅。
(一)秦兵马俑的审美特征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村民
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经过考古工
作人员的精心发掘,一个重大的历史遗存横空出世,随即
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这便是闻名遐迩
的秦始皇兵马佣。
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 一是逼真写实, 二是深沉雄大。
1)千人千面的逼真写实
兵马俑从造型艺术角度上,追求的一种高度的写实性
风格,秦俑将士无论是从形体比例、面部结构还是神态仪
容都十分准确生动。
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
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
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
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
“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
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
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
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
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
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
比如说,将眉毛加粗
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胡子处理成飞动或翻卷状,虽然
与现实不符,但是却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2)威武雄壮的形象
秦兵马俑形体高大,与秦以前的陶俑相比,体型要高
大的多。
秦以前的陶俑,一般高10-30厘米;秦以后的陶
俑多数高30-50厘米。
而秦俑高度一般约1.8米,最高者
达2米。
另外秦俑数量众多,据初步统计,三个俑坑内有
各类武士俑7000多个,陶马600多匹,战车140余乘,各
类青铜兵器数万件,以群塑的形式出现,这与西方雕塑艺
术多为个体作品的形式迥然不同。
秦兵马俑数量之多为世
罕见,仅一号坑就埋藏着兵马俑6000余件,组成一个由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庞大军阵。
像这样的群塑形式,在西方雕塑史上是根本找不到的。
专家认为,秦兵马俑开
创了中国雕塑史上纪念性大型群塑的先河。
(二)秦兵马俑艺术的青铜遗韵
在秦陵兵马俑庞大的俑群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是很丰
富的,人物的动作也是各具姿态的,但是不管是在整个俑
阵中看,还是一件件地单独看,都有一种人物形象差不多
的视觉效果,这和商周青铜器纹饰给观者的感觉一致,在
众多的青铜兽面纹中,存在着很多细节上的不同,但是给
人的总体感觉是一样的。
这些兵马俑虽然是陶质的,但是表现出来的气势却是
青铜般的气势。
而这种情况在商周的彩绘陶上也曾大量出
现过,在很多墓中出土的仿青铜的陪葬陶器都是青铜器般
的神秘、庄严而不是陶器原本的活泼、流畅感。
经过反复
的观察就会发现,秦兵马俑在造型上存在的青铜遗风非常
明显。
三、现状及解决方案
室内大气对文物存在的潜在破坏缓慢而不易察觉。
随
着城市中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害气体对文物的不利
影响也就日趋突出。
室内有害气体或粉尘颗粒会与彩绘颜
料反应,加速修复材料老化,造成文物风化,影响考古遗
迹的再发现。
秦兵马俑博物馆2号坑在发掘之初就曾经发
生过泥土上生长出霉菌的事情,文物保护专家用了一个夏
天进行人工喷药才将霉菌完全消除。
因此,必须在科学化
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治理对策,最终从
目前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预防性保护。
在秦俑博物馆培养一支专门从事文物环境研究的专业
队伍、建立起能独立运行的文物环境实验室;建立室内微
气候、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以及降尘等综合数据库;
获得秦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的综合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污染控制积累优势,从而为抢救性保护修复提供
理论依据,也为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并将为我国开
展博物馆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先导性样例,为将来出台国家
博物馆大气污染控制法提供科学咨询与借鉴。
四、考察体会
我们到达秦始皇陵是在下午,我不知在想着什么的
时候就已经进了兵马俑的大门,顿时我们就被震惊了一下。
我想这种感觉不是亲眼看到,从图片或其他媒体上是体会
不到的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排排十分整齐!这真像秦
始皇率领的千万大军前去迎战,杀得你死我活!兵马俑不
但宏大,而且兵马俑的神态端庄,栩栩如生。
所有的陶俑
都是有颜色的,因为陶俑年代久远,在刚开始挖掘陵墓时
没有保护措施,大多数颜色都剥落了,所以陶俑都显出青
灰色。
因为去的时候并不是工作日,所以没能现场看到专
家对挖掘出来的兵马俑进行修复工作,蛮遗憾的。
期待下
次有机会再来吧!
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巨大,场面威武壮观,我们为之
惊叹,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的雄伟,深深地感受到了
中国博大的历史文化的气息。
虽然是千人千面,但是仔细
观察,就会发现,即使如此,每一个兵马俑给人的感觉其
实是一样的,远观效果就像是经过无数次重复达到的一种
恢宏气势,但是近观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不一样的,我想
这就像是变化与统一的关系一样吧,千年前的人们已经把
审美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怎能不为之震撼呢?在追求写
实的同时,兵马俑的制作者很巧妙地对重点部分进行了适
当的夸张,以凸显主题。
我们知道,东方人的面部轮廓比
较平,如果完全按照真实的眉骨眉毛塑造,就会平和圆润,这样近看尚可,远观就会模糊不清。
秦俑的制作者在这里
很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加大眉毛的厚度,把眉骨塑
造的棱角分明,这样近看细致,远看明快清晰,并且这种
夸张并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反而让人感觉人物的性格鲜
明突出。
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古人的审美习惯竟然
和现在我们倡导的如此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