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王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儿童民间游戏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场地与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外来文化、新媒介的入侵影响,传统的儿童民间游戏开展得越来越少。

这里从家庭、幼儿、教师和幼儿园4个方面分析了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现状,从儿童民间游戏能够发挥启蒙教育、锻炼体能、培养优良品质等方面阐述了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实施运用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教育;探讨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06—03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成长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二条第四点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

民间游戏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民间游戏既包括儿童所玩的民间游戏也包括成人所玩的民俗娱乐节目,这里所探讨的儿童民间游戏指的是产生并流传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儿童民间游戏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它不但符合幼儿好模仿和好游戏的心理发展特征,而且易学、易传,它不仅能让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本土民间文化,也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所以,把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一、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现状考量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但在声、光、电伴随的高科技的玩具和游戏的冲击下,以及部分儿童民间游戏受场所的限制(如跳方格、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使儿童民间游戏的空间受到不断挤压,民间游戏濒临失传的边界。

在家庭生活陪伴中,家长对开展儿童民间游戏活动是支持的,在随机调查的部分学生家长中,有95%以上的家长对儿童民间游戏的价值以及在教育中的作用是肯定的。

但对于大多数的双职工家庭,他们在陪孩子做游戏的时间上是有限的,部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甚至提前开始了孩子的文化教育,同时家里也没有备用多少做民间游戏所需的材料,而且往往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需要协作的儿童民间游戏使他们不能独自顺利完成(如跳皮筋、打弹子、剪刀石头布等),人与人的互动模式逐渐地的被人与机的互动模式所取代。

长此以往,势必使幼儿放弃玩传统的民间游戏。

从幼儿自身方面看,民间游戏因其有浓厚的互动性、趣味性与自由性而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有的游戏明显不符合时代要求,部分民间游戏技巧性强,幼儿在玩此类游戏时常常会因技能掌握不好而不敢玩,部分游戏只是某一动作的简单重复,难以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有的时候使人感到盲目,同时,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内容、方法在各班之间相差不大,很难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度。

在教师的教学方面,通过对某省级一类幼儿园的调查,98%以上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在教学中运用儿童民间游戏,但很多教师缺乏深入的分析与挖掘儿童民间游戏原始素材的价值和时代性,多数幼儿老师在引进儿童民间游戏时采用的是“拿来就用”的原则,缺乏在原有基础上的再创造,实际工作中,儿童民间游戏在设计、操作过程中与其他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系及游戏间的纵向关联度不够,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较明显地体现为操控幼儿注意力、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乃至规范教学秩序的工具或手段的工具效能,未能真正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

从幼儿园方面看,儿童民间游戏大多利用的是乡土资源,而大部分幼儿园自然物极少,因此阻碍了民间游戏的常态化开展,大多都仅限于一些幼儿园在短时间的运用,穿插在体育教学、音乐教学、社会教学活动中,同时有些儿童民间游戏的器材准备起来较难,不能为每个班级配备材料,不便在全园推广,部分民间游戏具有竞技性的特点(如斗鸡、玩弹弓等),游戏材料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可能伤及幼儿自身或同伴,这也使部分幼儿园尽量少玩或干脆不玩这类民间游戏。

二、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价值体现1.发挥启蒙教育作用,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开发和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启蒙教育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认同感,游戏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

民间游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当地民俗,展现鲜明的地方特点,传承当地的乡风习俗,反映着当地的文化,不同地区有不同民间游戏,这些游戏有时还含有许多大自然或者社会的常识,还有的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民间游戏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每一个儿童民间游戏的背后都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杂糅着当地人们朴素的社会认知观。

讲故事、演节目类的游戏,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思维类的游戏,大大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所以,游戏的过程表现为智力发展的关键的特殊过程。

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成为知识得以巩固和丰富的过程,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的知识水平渐渐提高,民间游戏进行的过程,更是孩子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生活,学会相处的过程。

通过游戏,孩子潜移默化地认同游戏中所传达出的种种社会价值观念,促进知识更加丰富,认知能力随之发展,加之民间游戏的乡土特色,可以形成儿童家乡文化的浓厚认同感,从而升华为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儿童热爱祖国的情感。

2.锻炼幼儿身体,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身体发展最迅速及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便是幼儿期,幼儿教育的质量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关键性的影响。

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民间游戏活动,能够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锻炼身体。

许多民间游戏都需要儿童跑、跳、躲等的动作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这既迎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能锻炼了体能,又在玩的过程中开拓思维、运动和协调能力,丰富在教材中传授的锻炼方法。

在游戏中幼儿的运动器官及多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跳跃、奔跑类(如跳绳、官兵抓强盗等)的游戏可加强幼儿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活动,并增强弹跳能力,使骨骼肌肉得到健康发育;益智、平衡类(如打弹子、滚铁环、转陀螺等)的游戏能使幼儿的手脚协调,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一方面能够训练幼儿的协调性,又能训练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表演、艺术类(丢手绢、捏泥巴、剪纸等)的游戏能够促进幼儿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欢快情绪,发展了幼儿的表现力、审美观、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儿童肌体免疫力。

儿童民间游戏在锻炼孩子的体能,培养其全面发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方面价值明显。

3.增强幼儿自信心和团队意识,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幼儿期是人生性格的发展形成所经过的第一个重要阶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幼儿期养成的性格,使其以后对人生的态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民间游戏开展的过程是幼儿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和积极情感的过程,民间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良好情绪,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团队意识、品质意志和心理素质。

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将自身融入游戏中并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维持游戏顺利进行,有时为了游戏能取得成功,孩子们往往需要学会自己制定或是商量游戏进程、协商解决争议的内容,学会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不断使自己的调控能力提高,克制自我中心感,体验与小伙伴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等。

这些过程恰好促使孩子形成许多亲社会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会学到团结互助、分享合作、谦让顽强等良好品质。

民间传统游戏中的竞争与挑战,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些需要孩子们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矫正娇惯、任性、独尊的不良习性,有助于在游戏中逐渐形成有益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组织实施1.搜集与整理原始素材,对儿童民间游戏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改造民间游戏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以对儿童民间游戏的收集必须深入民间。

幼儿园可发动教职工、家长以及联系民俗组织征集民间游戏资料,幼儿园可以向家长宣传民间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对民间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支持幼儿玩民间游戏。

同时,幼儿园可借助网络技术等现代媒介多种渠道帮助班级搜集素材。

时代的发展与对象的变更,使得传统儿童民间游戏需要不断地扬弃,在收集大量原始材料基础上,幼儿园应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梳理。

应从游戏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的实用价值方面及游戏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对完全没有实用价值和教育价值、甚至有损孩子身心健康的游戏,应将其直接淘汰;对于那些设置、规则和器材都比较科学合理的儿童民间游戏,就可以作为好的教育方式直接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之中;对那些儿童民间游戏在设置、形式、规则、材料等某一方面不完全适宜于幼儿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改良后,方能在幼儿园正式实施。

2.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合理利用园内园外资源开展民间儿童游戏,教师要综合考虑游戏场地的位置、器材在场地的布置和搭配、道具的颜色大小类型等多方面环境和条件,应该合理利用园内园外资源,制作道具时,我们提倡变废为宝,替换传统的玩具材料,还可以利用手工美化玩具材料,使其焕然一新。

总之,要合理安排,发挥它们应有的功能,做到既能符合幼儿的审美角度,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还要考虑幼儿与家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相互作用等教学心理环境。

幼儿园鼓励家长积极的参与,提高家长和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做这些游戏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以及社会的支持。

在教学中,幼儿往往与小伙伴等产生多种问题,甚至会发生冲突,这就为教师深入了解幼儿提供了契机。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幼儿恰时引导,根据幼儿表现出来的兴趣需求与个性特征设计配套的教学活动,确保游戏活动能有效发展幼儿综合素质。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谐师生交流,树立和蔼民主的形象,给孩子提供温馨和安全的心理环境。

3.将游戏与教学有效整合,渗透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儿童民间游戏的实施以教育内容作为游戏主题,将游戏与教学有效整合,渗透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

教育与游戏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儿童民间游戏的实施既要考虑与其他教育内容的横向衔接和有机融合,又要考虑民间游戏自身的纵向层次性,形成结构层次合理的内容系列,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消化课堂上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教学作为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既要保证幼儿知识的获得,又要促进了幼儿智力和技能的提升。

游戏注重过程的体验,游戏在赋予参与者娱乐体验的同时,也要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