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爱通立疾病知识培训——脑卒中培训(瞬间溶栓,生机再现)
爱通立疾病知识培训——脑卒中培训(瞬间溶栓,生机再现)
研究终点
研究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评价爱通立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后,
患者在起病后24小时内的NIHSS评分或神经系统症状改
善
第二部分:评价患者在起病后3个月时各项评分的改善
(包括NIHSS和改良Rankin分级)
NINDS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入选了291例患者,主要评价爱通立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 患者后,患者在起病后24小时内的NIHSS评分或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的情况;第二部分入选 了333例患者,评价在起病后3个月时各项评分的改善(包括NIHSS和改良Rankin分级)。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与心梗不同,只关注神经评分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1995; 333: 1581–87.
抗血小板——血小板激活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可加剧缺血性损害。小剂量阿司 匹林抑制血小板产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的血栓A2。噻氯匹定抑制 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血液稀释疗法—— 希望减低血粘度以增加脑血流。适用于血粘度高的病人、 因血流动力学因素引起的脑梗塞、腔隙梗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不适用。 神经保护剂——对卒中的治疗目标就是避免个体或脑细胞死亡和促进缺损脑功 能的恢复。前期是急性期的关键,治疗窗甚短。后者也应从急性期开始,治疗 窗可能相当长。如:日本的“必存”依达拉奉,作用是消除氧自由基。 抗凝治疗——肝素可防止血块扩展、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小板聚集。颈内 动脉系统的大片梗塞不宜使用,很可能并发梗塞出血的危险,也不存在防止血 栓进一步扩展的问题。 公认的卒中治疗单元:卒中单元、rt-PA、ASA 推广手册35页,东菱克酸酶是降纤药,而非溶栓药,商品名:巴曲酶。 • 此类药物共有:1500-1600多种。
缺血性中风的处理-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 建立再灌注 的有效 药物治疗 手段
建立再灌注,挽救处于 半暗带的神经细胞,挽救梗死脑组织
脑梗塞
缺血性中风的处理-非溶栓治 疗
脑梗塞
抗凝治疗 防止病情进展 防止再梗塞 抗血小板聚集 防止病情进展与复发
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 降纤酶治疗 血粘度过高与血容量 防止病情进展 神经保护剂 不足患者的 血管再通后促进 辅助治疗 坏死脑组织恢复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ASA) - rt-PA溶栓治疗病人选择
缺血性卒中引起可测定的神经功能缺失 神经系统体征不能自发消失
神经系统体征不缓解并独立存在
严重功能缺失的病人治疗时必须谨慎
中风的症状不支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
神经系统体征不能自发消失:指的是TIA,但实际 操作中医生只考虑时间窗和排除脑出血就会使用 。
无癫痫发作
CT未发现有多发性梗塞(低密度区域>1/3脑半 球) 病人或其家人对rt-PA溶栓治疗的风险和临床益
处表示理解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ASA)-rt-PA静脉给药治疗方案
rt-PA 0.9mg/kg (最大剂量90mg)静脉点滴给药 (>60min)或10%剂量1次静脉推注(>1min),剩余剂量在 随后60分钟持续静脉滴注。 病人必须收治重症监护病房或中风病房进行监护 rt-PA输注期间每15min、接下来的6小时内每30min并 在余下的时间内每1小时进行一次神经学评估直至24 小时 病人出现严重的头痛、突发血压升高、恶心、呕吐症 状时,立即停止治疗,并在有急救设施的环境下进行
脑梗/高凝血状态/血栓性 脉管炎等外周血管疾病
1)17.03.2006 50mg包装(1瓶活性成分
1) 1万单位
CONFIDENTIAL
第一部分 脑部解剖知识(供血系统)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产品知识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证实, ® 爱通立 快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功能缺失 NINDS rt-PA研究 ECASS Ⅱ、Ⅲ研究
血糖50mg/dl (2.7mmol/L)
INR中文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是从凝血 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 数(ISI)推算出来的,INR=(病人PT/正常对 照PT)ISI,采用INR使不同实验室和不同 试剂测定的PT具有可比性,便于统一用 药标准。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ASA) -rt-PA溶栓治疗病人选择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ASA) - rt-PA溶栓治疗病人选择
发病时间不超过3小时 3个月内无中风史、头部外伤史和心肌梗塞史 21天内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史 2周内无重大手术史 1周内无不能以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史
既往无颅内出血史
应急性溃疡:人体内分泌调节紊乱,在遇到重 大突发事件时发生,医生会在使用到爱通立时 考虑用洛赛克针剂作为保护使用。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ASA) - rt-PA溶栓治疗病人选择
无血压升高(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mmHg)
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发病时无口服抗凝剂治疗或虽然服用抗凝剂但
INR1.5
48小时内曾用肝素治疗者,aPTT必须在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100 000 mm2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 Stroke. 2003;34:1056-1083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ASA) -rt-PA静脉给药治疗方案
开始2小时内每15min、接下来的6小时内每
30min、余下的时间内每1小时一次监测血压直
至24小时
若治疗过程中出现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
105mmHg,用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上述水平
以下,并增加监测血压的频率
爱通立脑梗与竞争产品比较
平均NIHSS评分为14分
NIHSS
NIHSS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 分别对意识,视觉,外眼肌活动,面瘫,肢体肌力,共济失 调,感觉,言语及文字15项进行0~2或3的评分 各项评分从0-4分不等,满分可能为42分,分数从低 到高反映神经系统受损加重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一类是无法用医疗手段进行 干预的基本因素,如年龄和遗传;另一类是可以进行干预 的,通过适当的防治措施,阻止或改变这些因素,从而降 低由它们诱发的脑血管病,这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 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和饮酒 等。
爱通立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蛋白重组基因产 物
®
0.9mg每公斤体重,时间窗是3小时, 医生认为很难抓住这个时间窗。国内医 生还用UK,时间窗定在6小时。
爱通立 :基因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剂
1. 爱通立 与 血栓上的网 状纤维蛋白 结合
®
®
3. 纤溶酶将血栓 上的纤维蛋白网 打断,血栓崩解
•通知放射科准备CT •病人进行颅内CT扫描 •未发现CT排除征兆
CONFIDENTIAL
•
目前公认有效的脑血管病治疗手段排列: 卒中单元、溶栓治疗、阿司匹林、抗凝治疗 。有哪几项措施可使卒中治疗更有效?a. 强 化高危人群对卒中的认识;b. 完善医院对卒 中的抢救体系;c. 预填好卒中处理处方;d. 靠近急诊室的CT检查室。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指南
美国ASA在2003年缺血性中风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
rt-PA是迄今为止唯一已被证明有效的实现缺 血脑组织再灌注的药物。
如何有效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这是 每一位临床医生关注的话题。美国ASA在 2003年缺血性中风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 rt-PA是迄今为止唯一已被证明有效的实现 缺血脑组织再灌注的药物。
爱通立
®
瞬间溶栓,生机再现
第一部分 脑部解剖知识(供血系统)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 第三部分 产品知识/临床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
治疗时间窗
风险
益处
0 3 6 9 时间/小时
时间就是大脑 !
溶栓治疗路径
时间就是大脑(生命),避免时间的延误
ABCD
病人延误到院 CT检查发生延误 家属知情同意耗费时 间
2. 爱通立 将 纤溶酶原活 化成纤溶酶
®
4. 作用完成后纤 溶酶与-抗纤溶 酶结合,失去活 性
爱通立是FDA/EU许可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溶栓药物。它是基因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血栓上的网状纤维蛋白结合,将纤溶酶原活化成纤溶酶,后者将血栓 上的纤维蛋白网打断,血栓崩解。整个作用过程结束后,纤溶酶与-抗纤溶酶结合而失活。
合并用药
在接受治疗的24小时内不使用抗凝剂 在接受治疗的24小时内不使用抗血小板药 物
研究方案中规定在接受溶栓治疗的24小 时内不使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aemic stroke. N Engl J Med 1995; 333: 1581–87.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 Stroke. 2003;34:105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