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

称呼语的人际功能及其语用翻译等值滕延江(鲁东大学大学英语部山东烟台264025)摘 要:语言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语言同他人建立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关系。

称呼语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

本研究从韩礼德的人际纯理功能入手,通过分析称呼语的选择使用场合,以及语气和情态对称呼语的影响,提出在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这是语用翻译等值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译文跟原文总体等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称呼语;人际功能;话语分析;语气和情态;语用翻译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6)0120032204Abstract:L anguage doesn’t convey m essage on ly and it can help peop le estab lish and m ain tain som e social relati on s w ith o thers.A ddress fo rm s can demon strate th is ro le relati on s among peop le and it is clo sely related to its 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s.Based on the concep t of m eta2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of language p ropo sed by H alliday an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o ices of address fo rm s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mood and modality,th 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tran slati on of address fo rm s shou ld take the equ ivalence of in terpersonal functi on s in u se in to con siderati on.O n the one hand,th is is the in teri o r requ irem en t of 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and on the o ther hand it is one aspect of fu lfilling w ho listic equ ivalence betw een sou rce tex t and target tex t.Key words:address fo rm;in terpersonal functi on;discou rse analysis;mood and modality;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1.引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研究总是伴随着语言理论的突破而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纵观人类语言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语言研究正在经历一个从关注语言的内部机制、结构到关注语言的外部使用效果、功能上的转向。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化又同时影响并制约着语言。

称呼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称呼体系。

称呼语能表达话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以及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称呼语引起了符号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语用学家的重视。

符号学家把它看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系统,同其它符号一样也由能指与所指构成,比一般的符号系统具有更强的民族性。

社会语言学家将其看作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用家则等列举了称呼语的指示功能(deix is),并把它归类到人称指示(person deix is)范畴,与社会指示(social deix is)有关(L evin son,1983;何兆熊,2000),说明称呼语能反映社会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它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语言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产物。

作为人们交际的一种方式,语言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尹富林, 2003:26)。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言中的称呼语既存在着许多共性特征,又存在不少明显的差异,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极具挑战性和译者经常面临的困难之一。

翻译称呼语时要力求在情景语境中考虑人际功能上的意义对等,即表达讲话者的态度、动机、判断、角色等人际意义上的对等,这也是语用翻译等值的内在要求。

同时,人际功能意义上的对等是实现译文跟原文总体等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该研究可以为翻译具有文化色彩的语言单位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启示。

2.称呼语的人际功能研究视角语言交流的重要目的在于建立并维持适宜的人际关系(苗兴伟,2004:5)。

根据这一原则,说话人作为个人和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更主要的是为了在社会情景、社会机构中从事某种社会活动。

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同时,还通过对词汇、语法或篇章结构的选择和操纵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世界观或政治立场、保持或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申连云,2004:91)。

以H alliday(1994)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

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也寻求或改变他人的看法(H alliday,1994;T homp son, 1996;胡壮麟等,1989)。

功能语法关于人际意义的论述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M acCarthy&Carthy,1994),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2.1称呼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常最先说出的话语是对听话人的称呼(陈松岑,1989)。

称呼语是人们用于称呼亲属关系或非亲属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是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称呼语的变化常常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它的使用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有其特定的规则。

它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

称呼语包含呼语与称谓:呼语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如H i,Good mo rn ing;称谓则是介绍他人身份的词语,如D r Sm ith,王师傅。

称谓与社会指示相关,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

在现代英语中,称谓常见有三种方式:(1)头衔加姓,如Docto r Li ,P rofesso r Sm ith ;(2)互称其名,如Geo rge ,D avid ;(3)昵称、不同职位和身份的称呼语,如L ittle Cat 等等。

本研究重点侧重称呼语中称谓的研究。

称呼语表达了说话者的感情,不同的称呼语显示出说话人不同的感情。

人和人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特定的网络中,相互的称谓体现着言语者和听话人的特定的人际关系。

如果称谓语变了,双方的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变。

因此,在日常交际中,称呼语已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社会文化,主体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充满了色彩和激情,通过这一符号,人们也维持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

2.2称呼语的人际功能言语交际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交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

说话人总是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言语形式。

而受话人透过说话人的言语表达可窥测说话人的意图。

同样,称呼语的选用也受交际目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发话者根据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以及双方的亲密程度等语境因素来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称呼语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系统,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具有开放性和变异性,是体现人际功能中言语交际参与者的角色关系,亲密程度及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一方面,称呼语直接作用于参与者的亲密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参与者的亲密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反作用于称呼语。

恰如其分的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准则之一。

人际功能是人们用语言与其他人交往,用语言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传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

称呼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它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

同什么人交际,应称呼什么,不仅在于他们各自的身份,更在于他们的相互关系,所以称呼语的使用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或权力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形式是意义的体现。

形式的选择本身就具有意义。

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使用常常出于交际目的,有时候它在建立和保持交际关系、协商交际双方的角色等方面有时甚至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称呼语的变化体现了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及情感的变化。

例如,李大鹏调入新单位后,同事对他的称谓经历了“李老师”、“老李”、“大鹏”的过程,但是,五年后当他就任所在单位的处室主任后,同事又称呼他“李处长”,这也是人际关系亲密程发生变化的过程,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以及亲密程度的变化。

再比如另一语境:李的妻子在厨房做饭,李在网上玩游戏。

妻:“鹏鹏,盐递给我。

”(李没理睬)妻:“大鹏,盐递给我。

”(李还没有反应)妻:“李大鹏同志,盐递给我!”显然,随着称谓的变化(昵称—名—姓名+同志),李妻的情感态度由夫妻间的亲昵向生气转换,对话中体现的人际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对于长辈、上级等都不能直呼其名,而应以相应的称呼语,如“叔叔”“婶婶”“哥哥”“姐姐”“李队长”等。

这些称谓词体现了中国的“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的传统礼制。

同时,人们也希望在称谓语中证明并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与权势,如“张主任”“李厂长”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则更喜欢直呼其名,以此表明他们更注重双方的亲近关系,即使是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甚至总统与百姓之间也可以直呼其名,体现了言语双方特定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言语者与听话人的特定的人际关系决定了言语者选择特定的语言变体实现其交际过程。

或者说,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角色变化决定着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的言语行为。

由此可见,透过称呼形式可窥测说话人的意图,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语形式,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3.称呼语的语用翻译等值语用学是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