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第五章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第一节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一、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在这次选择中,每个人都要受到心理素质的一次打的检验。

因此,大学生应该了解心里素质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在将来求职时,能够很好地面对社会现实,更顺利地迈向社会。

㈠心理素质概述1.心理素质涵义心理素质是指认栽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它是在环境的熏陶下,个体经过长期的修养,逐步内化的一种心里结果。

2.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标志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行为湿度等。

㈡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1.对确定择业目标的影响求职择业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

求职择业中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择业目标。

心理素质对择业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求职者能否客观正确的分析自我、认识自我。

如所学专业、思想修养、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能否客观正确的分析用人单位需要和社会需要;能否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能否在择业的坐标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

2.对择业目标实现过程的影响择业时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叩开职业大门的过程,也是用人单位评价、筛选大学生的过程。

大学生在择业中,将会遇到自荐、面试、笔试、竞争等一系列的考验,也将会遇到专业与爱好、专业与效益、专业与地域、地域与家庭之间的一些矛盾,能否顺利地接受这些考验,能否果断地处理这些矛盾,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人在面对考验和矛盾时做到镇静自如、乐观向上、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缜密考虑、果断决策。

特别是在不成功时,更能有效地克制自己,掉正自己的心境,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避免情绪过度波动,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另辟蹊径。

如果心理素质不良,是很难面对这些考验和复杂矛盾的。

3.对实现择业目标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择业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和保障作用。

可是求职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力,综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懈努力,从而找到最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舞台。

㈢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职业适应与职业成就的影响1.对职业适应的影响大学生求职择业完成后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角色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都将会给大学生带来种种新的考验。

心理素质好,就能适时调整心态,把握自我,与新环境很快融合,极快适应新的职业角色,是适应期大大缩短。

2.对职业成就的影响心理素质好的大学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好地发挥个体优势,能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和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难题,在工作岗位上女里做出贡献。

反之,则很难做出成就。

二、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途径㈠掌握知识、开发智力掌握知识,用社会需要的知识丰富自己,才能见多识广、高瞻远瞩,才能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智力与知识密不可分。

智力是通过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反过来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

人的智力通过对知识的加工表现出来,在加工的过程中发展完善。

要开发智力就要努力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㈡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个体的情绪、意志、人格等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出事业成就的必备条件。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兴趣、良好的情绪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性格和积极的价值观等等。

㈢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要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就要学会科学用脑,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提高耐挫折的能力,加强思想修养,加强人格品质的锻炼。

第二节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一、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肃的课题、复杂的矛盾以及种种困惑,每个人都要心里的一次大的考验。

因此,大学生应该了解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将来在求职择业时,能够很好滴面对社会现实,更顺利抵迈向社会。

㈠求职择业中常见的矛盾心理1.有远大的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实现每个毕业生对未来都有美好的追求,再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

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已渐丰满。

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

然而,由于他们涉世尚浅,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专业的客观条件。

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企业家或大经理、大老板、“大款“,走商业巨子之路。

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考虑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合适从商,或者为真正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出现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实现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具有远大理想的同时,往往职业期望值过高,于是便出现了对现阶段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不理解,有时不能面对社会需求。

如一些大学生面对学校提供的信息,不做选择,浪费信息;一些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趋向热门行业;一些大学生互相攀比,要求高,挑剔多,牢骚多等等。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很多大学毕业生源已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碌碌无为。

然而,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有些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道笔直;想涉足省市级、区县级重点教育单位,甚至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其他行业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成就。

他们虽然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但却过分强调个人价值,于是便出现了边远地区、基层中小学很少有人问津,而大城市、大公司、沿海地区的报名人数却又人满为患。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完善,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较明确地认识。

在择业中,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已作为一个人才就被社会使用,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他们也要求社会能够承认“自我”,并以此为标准进行择业。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估自我。

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高,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少数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时常产生自卑自荐、自怨自艾的心态,择业时容易期望值过低,缺乏主动竞争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

也有的大学生常常处于上述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择业时往往目标与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就业制度的改革,为高校毕业生择业提供的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参与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

然而,竞争也让一部分高向毕业生感到了压力,使少数人感到了无所适从。

如果无视现实,那么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失去勇气,变得顾虑重重,举棋不定。

5.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难于决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种选择的境遇。

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会坐失良机。

例如,考公务员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厚,但不稳定;留在家乡人际关系较熟,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但又人地两生。

这些都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经常遇到的难以决断的问题。

㈡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1.“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有部分同学认为,既然是义市场经济了,就业政策就应该是完全的市场政策,供需双方完全可以自由交易、自由成交。

自由度越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空间就越大,“我愿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那里选择我,我都可以去”。

他们抱怨改革的步子太慢,埋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实际是给人限定了框框,改革是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是逐步推进和实施的,是经过一个历史过程的,而且即使这个过程已经完成了,也并非自由选择2.“我不能比别人差”大学生参加大规模的就业洽谈会的次数不多,他们在这种场合中衡量事物,尤其是评价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互相攀比,比周围的同学那个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那个同学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

他们在心里上中抱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别人”,尤其是各方面条件收好一点的学生更是如此。

于是在选择上,攀比嫉妒、强求心理平衡,总是把比别人强作为标准,结果,不从实际出发而延误了时机。

3.“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有一些同学,在过去的岁月中一直是一帆风顺的,从小到大没有遇到过任何的挫折,所以头脑中就有一种宿命的思想,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会如此的。

而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没有准备,结果是在那里消极地等待,结果可想而知。

4.“大多数一见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自己毫无主见,总是随波逐流,看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

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

结果,人云我云,不假思索,盲目跟着大多数人走,忽视了自己的特长,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5.“非国有单位不予考虑”有些学生择业的观点是“非国有单位不予考虑”。

他们认为:国有单位可靠、保险、稳定;非国有单位反之。

固然,这些学生主动献业于国有单位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是,工作可不可靠,保险不保险,稳定不稳定,就不是以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关键要看其是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势头很好,即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利补充,又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工作,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

那种认为到国有单位就可靠的观点也是过时的,随着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国有单位也充满了竞争,不适应工作岗位的人,也是会被“炒鱿鱼”的。

6.“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择业既然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选择单位就要看其实惠不实惠。

他们的观点是“管他专业对口与否,挣钱第一”,“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先挣钱,后搞专业”。

在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问及的是开单位效益怎样、奖金多少、能否分到住房,而很少涉及专业问题。

他们的眼睛,只盯着外贸、金融、保险和优点等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很少问津企业、科研、教育等能发挥他们才能的部门。

7.“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有些大学生认为,择业的竞争不是求职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起作用。

于是,这些学生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找关系、托门子、递条子,甚至不惜代价,重力相送,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用不正之风的一些手法对待择业,是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原则受到了损害。

实际上,即使是靠关系得到的职业,如果个人不努力,也不会太长久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