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文论

整理文论

古代文论习题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A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我善养吾。

”认为必须首先使用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庄子》书中提出了“”、“”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赋,三曰比,四曰,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而末。

”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与,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论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了“取境”有、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三是讲“”,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修诗“大都独抒,不拘。

”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B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_______”与“ ________”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____而绮靡”,“赋 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____ 》和《 ______》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_____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______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___________》。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 __________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________ ”和“ ______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_________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_________ ”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_______ ,尽得__________ ”。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___________ ”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_____________ ”论。

C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我善养吾。

”认为必须首先使用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庄子》书中提出了“”、“”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二曰赋,三曰比,四曰,五曰雅,六曰颂。

”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而末。

”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与,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论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了“取境”有、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三是讲“”,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修诗“大都独抒,不拘。

”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D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_______”与“ ________”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____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_________”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______而绮靡”,“赋 ________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_______》和《_______》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________”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_________”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________的著名书信体论文《_______》。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_______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_______,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_______”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_______尽得_______”。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________”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 ‘尽美矣,又尽善也'B ‘思无邪’C ‘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这段诗论出自()。

A 《论衡·艺增》B 《孟子》C 《史记·屈原列传》D 《毛诗大序》3.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A 陆机B 钟嵘C 皎然D 司空图4.“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A 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B 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C 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D 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5.“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出自明代诗论家()。

A 谢榛的《四溟诗话》B 李贽的《童心说》C 王士贞的《艺苑卮言》 D袁宏道的《序小修诗》6.《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

A “劝一而讽百”B “主文而谲谏”C “怨而不怒”D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7.就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论家是()。

A 宋代的严羽B 宋代的李清照C 明代的谢榛D 清代的王夫之8.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了西方哲学家、美学家()的影响。

A 克罗齐B 黑格尔C 罗素D 康德、叔本华三、解释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2.(孟子的)“知言养气”说3.(庄子的)“虚静”说4.(《文心雕龙》的)“神思”说5.(孟子的)“以意逆志”说6.(司空图的)“四外”说7.(王士祯的)“神韵”说8.(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四.翻译题(共20 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1.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

(钟嵘《诗品序》)(1)翻译:(2)理论含义:2.“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故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1)翻译:(2)理论含义:3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 ?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1)翻译:(2)理论含义:4.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关主题